第142部分 (第1/4页)

再过三日就是冬至节大朝会,到时候百官入贺皇极殿。随后京师各衙én就开始陆续封印不再办公,官员们将享受一年中难得的假期,直到过了元旦。

今天毕竟是年终议事,作为象征的天也驾到了,坐于慈圣皇太后之旁。

政务按照顺序一件件议论,邸报之事也是列在其中的,不过论及重要xin只能排在后。

当邸报的事情在殿中被提出来时,很多人都打起了jin神,准备看戏。谁都知道李中书口舌功夫好,有理无理都能搅三分,谁要犯了他就和捅到马蜂窝一样,放眼朝廷似乎对手并不多。

不知道这回又要骂出什么ā样了,真是令人期待啊,也许李大人又能上演一出大逆转,书迷们还喜欢看:。

李佑手持奏本平稳出列,响亮的声音回响于殿中:

“…不料致使中外惊疑,有闭塞言路之误传,实非本意。幸得台垣厘正,不胜惶恐,愧对天恩。有错改之,有偏纠之…”

“先贤曰文以载道,邸报道之何存?臣以为,一为教化人心,二为明晰事理。”

“奏请将邸报化一为二。第一种抄发天下,责令府州县衙én每日张贴于én外以供百姓观览,以及抄发至国、府、州、县学,养士人之心。第二种供京师诸衙én抄取,以广开言路,免有堵塞言路之忧。两者并行,可求得两全其美也。”

很多大臣看着李大人侃侃而谈,心中好一阵不能适应,好一阵失落。

这个坦然认错、有礼有节、就事论事的李大人还是李大人吗?曾几何时,满口刀枪剑戟十八般兵器的李大人也可以分章列条、共而论政了?

一个不循规蹈矩的捣làn泯然众人矣,枯燥的庙堂之上又少了很多乐趣啊,有人感慨道。

也许他们感慨的早了,只听李佑继续发言:“两种邸报,可用二名。专功教化者,可名之为洁本,专为事理如送御史看者,可名之为足本…”

洁本?足本?大概是李大人想不出别的名字了罢。

满殿多是饱读诗书、号称有书无所不读的读书人。猛然听到这两个很有内涵的名字,有的会心一笑,有的忍俊不禁,有的若有所思,有的神情**,有的无动于衷…

少年天一脸io的看着诸卿,这是怎么了?

景和七年后一次君前议事,便在轻喜剧中结束了。

二百六十九章 李大人的过年日记

二百六十九章李大人的过年日记

十二月二十二日是冬至节,在李佑上辈里没有太深印象。但在国朝官场,却是重要并不可取代的日之一。

冬至节与元旦节、万寿节一起,为每年仅有三次的大朝之日,这天皇帝御皇极殿,百官入贺,端的是隆重无比。按礼节,天还要入贺慈圣宫,百官也要入贺东宫,不过现在没有太而已。

其实对京官们重要的意义在于,过了冬至节就到了一年一度的放假时间按纸面规定,官方假日是冬至节三天、元旦五天、元宵十天,其实à作中都是从冬至节一口气歇到元宵后了,当然中间夹杂着元旦节入贺、南郊祭天等大礼,其他书友正常看:。

从制度上看,饱受朱家苛待的大明官员们每年也就这一次官方长假,或者说就这一次休假时间。作为假期开端,冬至节自然在官员们心目中无比神圣了。

但在冬至当日,李大人作为被人羡慕的大朝会导驾官却累得半死,据记载步行路线图如下:

刚过半夜便入宫走到乾清én,伙同他人迎出天到建极殿,又伙同他人从建极殿裹挟(此词大不敬)天到正殿皇极殿,仪式完毕后再从皇极殿裹挟天回建极殿。

随后从建极殿继续裹挟天出发去慈圣宫,又从慈圣宫出来将天送回大内算了事。

等李三官做完差事回到寓所已经是下午,朝服都懒得脱,倒头上án像死猪一样睡到次日早晨。

二十三日,李中书去内晃了一圈。下午内开始封印关én。晚上按照惯例用公帑设公宴,所有中书舍人大吃大喝一番后如鸟兽散,各自回家过年。

没了公务,心里忽然闲下来,人就会多愁善感一点。

夜间独守空闺的李佑忍不住长长叹息,又该过年了啊,每逢佳节就思亲。如果在京师坐稳了位置,明年是不是购入宅将全家搬到京师?

其实鲜劲过了后京城也没什么意思,做官不像官,完全没有作威作福的感,也没有在地方的虚荣自在,别提这挥之不去的孤独感。要不要求一求许尚书,谋个外放回江南的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