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部分 (第1/4页)

殿中都是明眼人,许道宏大人也没有站出来力保。这并不表明他已经放弃了李估,再说李估也确实不合适继续在内廷为官了。

他要当了内阁辅臣,难道还留着分票中书来钳制自己?况且这个处置比较轻,是可以接受的。所以没有必要据理抗争导致再次触怒太后引发不可预料的更严重后果。

太后大概因为一时找不出杀人放火这类更大罪名,只判了李估一个“免去职位差遣”和“黜落”。

这里面每一个词都有特指含义。首先,只是免去一切职务和职事差遣,并不是罢官李估仍保鲁了官员身份,不过要重新待选上岗。其次,黜落表示要将李大人外放出京,但不得升级。

还要解释一下,大明官场中因为京官尊贵,所以京官外放只要不是升级,都可视为处罚。

但这样的处罚也有轻重之分。轻一些的就是黜落,表示你品德或者才干不足以留京,降到地方使用,例如七品御史降到地方担任七品知县,就是黜落处罚。重一些的就是以罪贬谪,一撸到底直接贬成**品小杂官,著名的杨慎和王阳明都有过此类遭遇。

李估被太后处罚,显然就是上述两种情况里的前一种。别人一想这厮才十九二十岁,就算被降到地方当六品也很惹人眼红,来日真的太方长了,压一压也好,所以也就懒得帮李估说话了,书迷们还喜欢看:。而且以李估的出身,在京城暂时也没有好衙门可以安置,去那些三流清水衙门当属官还真不如去地方衙门熬正印堂官的资历。

就连李大人对此也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并不感到意外和悲愤。

如果首辅和太后铁了心不惜代价,他肯定保不住内廷位置。

内廷毕竟是内廷,不是外朝部院,要是一个秉政太后和首辅联手连内廷官员都处置不了,那趁早可以退休了,还出来搞什么朝争。以前太后可以看许天官的面子,眼下今非皆比,被赶出宫廷也正常。

所以李估早有牺牲觉悟了,指望重新选官选个好位置而已。反正在根基牢厚的情况下迟早会升上来的,他在京城镀金熬资历交结人脉也不是白混的。

为什么还有点受宠若惊的感觉呢?难道老首辅为了干掉他这个分票中书,不惜以推许天官上位为代价?这风烛残年的宰相大人该有多恨自己………真是分外荣幸啊。

李估边想自己处境,边要上前谢罪陛辞,却见张首辅没有停下,仍然继续奏事,他只好止步静听。

“臣乞休致仕。”老首辅缓缓叩首道,语气不再ji烈,很平静。

虽然今天的惊人炸雷有点多,但这一次绝对是最响亮的无论敌友,众人都动容不已。已经在朝近四十年,入阁十七年,担任首辅十二年,托孤辅续五六年,养病两年多的一代擎天之柱终于也要归去了吗?

莫非他今天被打击的不轻,终于服老,所以先大公无si的推荐许尚书次辅,后报复李估,最后自己辞去?

慈圣皇太后惊得从宝座上耸然站立,大大失态了。她原本不过深宫fu人,丈夫驾崩后不得已临朝视政,正是有张老首辅的支持,才稳定住朝局并安然至今。

殿里只有李估没什么感慨,其他书友正常看:。指望他这样的人对第一次见面的老头子心生什么感触,那也太玄幻了。

事有反常即为妖,多疑的李大人突然冒出一个念头。如果此时,

老首辅推举彭阁老或者徐阁老继任首辅,那么许大人得到的次辅还有多大价值?

原本首辅因老病不在阁,当了次辅就和首辅也差不多了。现在假设张若愚临走前,推举彭、徐中一人继任首辅,那就不存在首辅不在阁情况了。有首辅这个一言九鼎的人物在上,许大人的次辅还不照样看人眼sè?而且与首辅不对付,日子估计不好过得很。

不仅仅是假设,李估越想越觉得有可能。从方才第一步推举许大人为次辅,老首辅就在布局了!

钱太后直接特简许大人入阁为次辅,没有征询任何意见,看似简简单单占了大便宜,但也是开了今日之先河啊。

接下来,如果老首辅荐举彭徐继任首辅,太后又是一个乾纲独断的特简准许,谁又能说上什么话?许天官这边即便有意见能轻易反对吗?

难道只允许你特简入阁超迁为次辅,而不准别人特简进位?

难怪老家伙莫名其妙的推举许天官当次辅,原来不单单是为了mihuo麻痹对手,更是为了在这时候堵住悠悠众。!通过这一步叫许大人无话可说!

李估又想起老首辅的第二步动作,罢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