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部分 (第1/4页)

研究完朝廷人事,李县尊升堂理事,放告牌。收状子。

按照程序,收状不是审案。要先看一遍状子,批下准还是不准,再将结果公布出去。需要查访的派衙役下去查访。需要上堂审理的,事先备好相关人证物证,另择日审问。

一直收了三四十件状子,李大人在心里计算了一下,以每月九个放告日为准,再去

香掉年节假日。每年有近百个放告日。照今天这个情况看,排除不受理的状子,一年也怕不得有三千件案子?

即使今夭数目多是因为四月二十九日没有放告累积下来的,但去掉半数一年也有一千多大小案子了,江都县果然是号称事繁的县。二十一世纪没有哪位法官有这个工作量罢,难怪说国朝亲民官不是以行政官员身份兼职法官,而是以法官身份兼职行政官员。

终日埋首案牍若刀笔小吏。显然与李大人施政理念不合。他便指着状子对刑名师爷崔真非道:“今后刑名重任托付给你了,小事代批代理,只交本官签押,强盗、人命、奸情、不赦等重案除外。”

焕发第二春的崔师爷这两日正舒爽,拱手道:“不负东主重托!”

李大人想从文牍劳神中解脱出来,显然师爷是必不可少的角色。现在还不像另一个时空的伪清那样请上十几个师爷平平常常,李大人的幕僚数目在这年头算多的。

但为了轻松省心,付出的代价也很重。李县尊聘了三个师爷,还有一个潜在的,按照时下行价再算上年节之礼,以四名师爷计每年共要付出五百两银子的束假,

这就占去某江都县正堂全部俸禄加常例银的一半了。剩余五百两,养着日渐奢侈的四房妻妾、两个儿女和二十来个家奴、婢女、奶娘,显然有点困难

香,书迷们还喜欢看:。

不过李大人没对自己的财务危机忧心忡忡,做了父母官,银子总是会有的。

收完状子,退到后衙,却有一封从淮东分巡道按察分司转来的公文放在了案头上。这淮东分巡道与前文介绍过的陈大人所在苏松分巡道职能是一样的,负责刑名狱案纠劭之事,驻地也在扬州。

李佑拆阅公文,入目却是一篇驳斥,责令江都县衙重新对按察分司上报关于江知县自杀案的详文,不过没有细说原因。

这没头没脑的是何意?李大人皱眉暗恩。

后面还带有几张附件,这正是那件江都县呈给府衙的详文原件。关于前任自杀这个案子,李县尊当然是极力将自己描述为无辜中箭酱油党,再把江大人描述为为筹谋盐课、好心办错事的官员,当然库房汪小吏也有很大责任,县衙会从严处置的。

分巡道能得到这个详文原件并不奇怪,按程序府衙肯定要将此报给按察分司。李佑翻了翻,却见府衙在详文上加了几句批词才转载的,前任为亏空自戗骇人听闻,虽多半属自取,但后任全无过错乎?当有岢酷威逼之处。

啪!李县尊拍案大怒!府衙这是什么意恩?不,府尊这是什么意恩?没有知府的签押,这条批词焉敢出现在公文中?

分巡道兼有监察官员之责,如果这条批词被按察分司存了档案,他李佑考语岂不多了一个很不好看的看点?

他自'香上任以来,几乎没有出过县衙,所办之事没有与府衙有冲突的,知府突然偷偷来这一手,太不地道了罢!

幸亏按察分司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将这篇详文转了回来责令自己重报一份,并直接报到按察分司,不必再经过府衙。这明为驳斥暗为掩护,肯定是示好。(未完待续)

三百零三章 就凭他也配么?

国朝对州县官的考绩有很多种标准体系,有地方年度考计、有巡按或者分巡道的任期考察、有三年一次进京朝觐时的述职考核,书迷们还喜欢看:。

升迁流转查阅考语依据时,其中知府直接负责的考计只是其中一部分而已,虽然这部分可能是最全的一部分。但李大人现在好歹也称得上手眼通天之人,完全有能力将知府考计对他前途的影响力压到最低,书迷们还喜欢看:。

再说廷推和廷杖资本在这里摆着,官场中人皆知李佑只不过因为触怒了太后才会暂时被贬成六品署理知县,并不是一蹶不振的坐死冷板凳官员。若因为知府一条莫须有式的批词就能毁掉他前途,听起来像个笑话。

因此,能够决定李县尊前途的可以是朝廷大佬,可以是治下造反的百姓,但绝对不是他的直接上级随口一句话。

“我不相信知府是糊涂人,他这是想表达出什么意思罢。”庒师爷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