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部分 (第1/4页)

被李佑开除江都县籍的六家盐商在新安会馆里哭天抢地,但这次大多数同行保持了沉默。

第二张告示,“寄籍人口占江都县籍,用江都县之地,饮江都县之水,却不务工农,钱粮于县内无益。自本年起,县衙加征寄籍人口生养银,凡寄籍人口每年一两,纲商家庭二两。今年限于八月之前缴完,过期除籍处置。”

一两说多不多,说少不少,相当于扬州城里普通人半个多月的薪银。三万多寄籍人口若依李县尊所想,一年下来就可收三万多两银子,接近于江都县每年皇粮国税的半数。

不过江都县寄籍人口多是商家,富裕程度相当高,每人缴纳一两银子问题不大,所以李佑才敢如此加征。如果去找农户每人每年加征一两,只怕李大人要制造出景和朝第一场农民起义了。

其实这也可以看做从二十一世界穿越而来的李大人倒行逆施,把在另一个时空已经废除的暂住人口管理费挪到了这个时空。寄籍人口中的盐商自然不会掏不起这点银子,但其中的歧视味道实在是

不过盐商们还是忍了,对他们而言这钱毕竟不算多,为二两银子和金百万的女婿叫板太不划算。况且除籍的威胁看起来不是开玩笑的,六个前车之鉴还在旁边告示上摆着哪。

第三个告示:“扬州城窄人多,寄籍人口广有田宅园林挤占地方,为均平计,县衙加征寄籍人口地产银,其他书友正常看:。以田园亩数和房屋间架数为准,数额待定…”

除籍六个三流人物,其他盐商事不关己的忍了,每年多征收二两银子,盐商们忍了。但要对宅邸园林收税,盐商们就没法忍了。

如果说收人口银这项是因为寄籍众多有所顾忌。李县尊不敢过于横征暴敛。所以只收一二两。但在园林宅邸项目上,只怕就没这么多顾忌了。

谁不晓得扬州城绝大多数豪宅园林都是他们大盐商的,李县尊再苛酷也只针对几十家大盐商这个范围,不会造成全城大面积动荡。李佑会畏惧他们盐商吗?无数事实可以说明,李县尊根本不将盐商放在眼里。

榜文中还写数额待定,对此大盐商们仿佛看到了一把明晃晃的小刀在身上比划,就是不告诉你要切下多少肉。

更令人不淡定的是,李县尊趁着他们犹疑不决时接二连三的出台法令。谁知道接下来又会有什么折磨人的东西?

坐立不安的大盐商们再次不约而同的齐聚新安会馆,可是没有见到关键人物金百万,于是众人又齐齐杀到金家。

“金老弟,你能管住你那好女婿罢?”另一大盐商巨头何员外代表众人问道。

这个新冒出的女婿在金百万眼中,就像是甜蜜的毒药,他苦笑道:“过得几日,我办一场团圆宴,与他好生谈谈,之后再与各位商议。”

感谢无法可依的时代,在辖境内一个父母官的权力若能有效扩展起来几乎是无限的。只要你不耽误皇粮国税。不然李县尊怎能如此随便加征银两?不过出于稳妥,李县尊没有冠以课税名称,只叫生养银、地产银。

对这些刻意针对寄籍人士的告示,本地人都是抱着仇富心态看热闹。李大人折腾盐商已经成了近几个月来喜闻乐见的保留节目。

本地人议论纷纷道李县尊不愧是心系百姓的清官大老爷,传言他成了金百万女婿,依旧如此不留情面的打击富豪,真乃正直无私李县尊也!

好罢,这种口碑也是李佑认亲的一个小小目的。就连戏文里包青天砍了侄子包勉才当上了无私典型,李大人也只能找金老丈人晦气了。

热闹还没有看完时。李县尊又紧接着发出了新告示,将本来还有点置身事外态度的本籍人震惊了。“凡本次加征寄籍之银,半分不留于县衙,半分不用于上缴。一用于学校生员禀银加倍,二用于敬济院抚孤养老,三用于路桥河泊修建,四用于抵消灾荒欠税。五用于表彰义士孝子,六用于补贴里长乡老耆宿。”

这几条极其有针对性的条文一出来,立刻全县轰动。这些不是空口无钱的好听话,而是李县尊实实在在的施惠于民。

别的知县没有李大人的胆量和魄力,一是征不来银子,二是无法扛住上司压力不上交,所以换了别人承诺这些谁也不会相信。

但现在以李大人的强势,江都县衙每年可以多征收几万两银子自用,做到告示里那六条没有问题。

若让经济学家来解释,李县尊这些施政措施只是朴素的国民收入再分配,不过在一个县范围内确实很容易操作。

至此李大人在扬州城内的声望立刻达到了一个新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