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部分 (第1/4页)

杨抚台挥退了左右所有人,只与丁运使和李佑谈话,书迷们还喜欢看:。“丁大人的举动,叫本部院极其不解,写信给国公和本部院的,不正是你么?导致今日之事的,不是如你所愿么?何以事到临头又出尔反尔?”

丁运使辩道:“魏国公给本官来信,询问他的好友金百万近日状况,本官没有多想,如实相告道金百万找到了失散女儿,并认了李大人为女婿。谁知魏国公今日竟会悍然抓人,本官身为盐政,岂能坐视不理?”

听到两人各藏机锋的对答,李佑恍然大悟。刚才他就怀疑南京方面为何突然来捉拿金百万,不过时间仓促,没有深入多想,现在基本可以确认,金百万可能被自己牵连到了。

南京方面与金百万之间,一个提供权势保护,一个直接负责运盐,各尽其力、各取所需,还算合作无间。那么增加了他李佑这个背景通天的人物,就存在有变数了。

私盐生意规模如此巨大,若入了罪相当严重,南京方面不可能不谨慎,当然一般人奈何不了他们,但若被朝廷注意到,那后果就十分莫测。

金百万此时突然多了一个女婿,而且是个背景深厚并可以上达天听的人物,必然要招致一些疑虑。

如果经有心人挑拨几句,那么南京方面就要猜测,金百万会不会将事情捅给他的女婿?他那女婿会不会故意再将此事传给别人,比如朝中某些人物?或者说金百万会不会干脆投靠他那权势赫赫的女婿?这就是为什么办盐太监对金百万说“听说你另攀高枝了”的原因。

正是这些怀疑才导致南京方面出手。其目的很简单,就是要将金百万和知晓内幕的管事抓回去,从重从快的判决了,或者制造一些暴亡,斩断一切指向南京的证据和链条。所以说,南京方面捉拿金百万,倒不是为了整治李佑。

李佑又想道,听杨抚台的意思,南京方面的疑心似乎是丁运使挑动的?(未完待续)

四百一十九章 砰砰砰砰砰砰!

李大人发现,自己还是太小瞧丁运使了。虽然此人平日里不显山不露水,引不起别人的提防心,但他总是很擅长咬住机会突然出手。就好似上次串联盐、漕、府三家联合弹劾自己的事情,若非自己神功护体,当时险些就灰头土脸了。

凭借杨抚台只言片语中含含糊糊对丁运使背信弃义的指责,再加上自己的所见所闻,李佑便能推断,今天这些事,大概又是丁运使巧妙利用各方情势制造出来的。

首先,南京方面八成是从丁运使这里得到了“可靠消息”,所以才决定对可能已经成为定时炸弹的金百万出手。

其次,南京方面顾及到自己的存在,为了在扬州方便行事,不知道用什么承诺将杨抚台拉拢了过去,有了巡抚庇护和认同,跨界拿人才会名正言顺。这中间,只怕也少不了丁运使的运作,不然犹豫不决的杨抚台能如此果断下定决心么。

第三,杨抚台这个人彻头彻底的优柔寡断,而优柔寡断的另一层意思就是立场极其容易受外界影响。他必然受了南京和丁运使的双重影响,所以才会不惜得罪自己,忽然在背后捅刀子。

但可笑的是,杨抚台刚刚对自己捅了刀子,回头便猝不及防的反而被丁运使猛捅一刀。

想至此,李佑意味深长的笑了,一切尽在掌握的感觉又回到了心中。如果能把事情脉络摸清楚,就没什么可担心得了。最怕的就是混沌不清、无从下手。

杨抚台被李佑夹枪带棒的损了一顿,不知为何,他却不敢与李佑说话,转头与丁运使纠缠。

对于被杨抚台透漏出自己是肇事者,丁运使本人并不十分担忧。只要李佑是个聪明人。在这个时刻就不会介意这些的。

所以杨抚台的离间计用处不大。就算没有他丁某人,南京方面对金百万的芥蒂也是迟早会被引爆的,李佑应该会认识到这一点。

丁运使为了加强李佑的决心,也故意拆杨抚台的老底:“听说有人举荐你加南京礼部尚书衔,可喜可贺。但为此放纵南京衙门到扬州绑架富商,未免就有失抚台的脸面了。”

言者有心、听者有意,李佑险些大呼原来如此!按照国朝惯例,外差加尚书衔的比加御史衔的稍微高贵一点点。虽然南京尚书与京师的尚书比起来,实在很虚。但作为一种职务前的加衔。无论南京的尚书还是京师的尚书,无论是坐堂尚书还是虚职尚书,那都算是尚书!

如果杨大人巡抚的加衔从右都御史变成了南京礼部尚书。虽然品级没变,看似区别不大,但实际上是一种地位的提升。加尚书衔的督抚与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