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部分 (第1/4页)

但李大人向来喜欢让别人接盘,不喜欢接别人的盘,何况连左都御史都想躲闪的事情,绝非善类。当即推辞道:“小子年轻,又是初来乍到,先观习几日比较好。”

江总宪没被李佑牵着鼻子走,对李佑推辞之言充耳不闻,拿出长官架势径自说道:“如今两淮余盐案,宫中催促甚急,便交与你审理。本官向来不吝于使用人才的,你这一年在扬州为官,比我等都熟悉盐案内情,最适合此事。办得好了,你在朝廷露脸,本官也面上有光。”

闻言李佑瞠目结舌,这个案子怎么回事,他若不知道就没人知道了…当初他暗中引爆了案情,然后丢给朝廷头疼,只想没自己的事了。

万万没料到案子转了一圈,他人也转了一圈,居然又在都察院重逢,正是落花时节又逢君。瞧这状况,江总宪打算强行将案子塞给他,自己接自己的盘,算是接盘么?

李佑呆了片刻,脑子没闲着,飞速联想盘算。

最终得出一个结论,一定要接下!可以用它引申出无穷无尽的好处!简直就像天上掉下了馅饼!难道从今天起,终于开始转运了?

但他嘴上继续推辞道:“此案震惊朝野,下官何德何能,当得起如此大任!”

江总宪变了脸,训斥道:“年轻人怎么可如此没志气!食君之禄便要与君分忧,你又没有别的差事,交与你事情又推三阻四,难道将我这都察院当做了混吃等死的地方不成?”

李佑苦着脸,“并非下官偷懒,下官有一房小妾,其父为纲商金百万,或与此案相关,下官须得避嫌。”

法司长官岂会轻易被李佑抓住漏洞?当即反驳道:“论律小妾算不算姻亲还是两说。何况之前太后下过诏,金国丈无罪,亦不在原告被告之列,所举至多只算旁证。其实此案经过钦差预审,到我都察院重在核实清楚后量刑定罪,与金国丈没有多大关系了!所以你不必担忧,朝野若有异议,本官一力担之!”

李佑依旧满脸不情不愿道:“大中丞,何苦难为下官!下官如何有本事去审此案。”

见李佑左支右拙,死活不肯接,江总宪厉声喝道:“李佑!你敢违犯上司,抗拒差事么?当心本官上疏弹劾你失职!”

李佑惊得连连作揖,诉苦道:“下官官卑职低,审问大案唯恐遭人非议干扰,还请大中丞具文为证,表明将此案移交下官专断。”

见李佑服了软,江总宪脸色缓和下来,“有何难哉,本官这便给你开具印信文书。都察院差事,向来是个人专断独奏的,不受外人干涉!”

目送年轻人哭丧着脸出门,江总宪感到压在胸口三个月的大石头落了地,浑身轻松无比。

江总宪没有看到李佑那背对他的笑靥如花。如果是一个对李佑极其熟悉的人,绝对不会将炸弹送到李佑手里保管的

四百七十六章 谣言无罪…

都察院安排外差,程序上需奏请天子同意,谓之点差。但是内部安排事务,如发至都察院审理的案件,则不必奏请。

江总宪将两淮余盐案委派给李佑审理,当然不是无缘无故的。

最大的原因是,江总宪不愿自己成为矛盾焦点,想明哲保身;其次,此事和他的恩主袁阁老没有关系,如今正在袁阁老次辅的关键时期,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免得引起首辅激烈反弹牵连到袁阁老;第三,李佑与首辅不合人尽皆知,说不定能来个渔翁得利。

李佑明着为难,实则痛快,接下了两淮余盐案件,那是因为真切感受到了大丈夫不可以一日无权!

昨夜若有权势在手,那个武安伯次子岂敢对自己无礼到动手动脚并满口胡言秽语!那魏国公世子岂敢笑看自己被辱而坐视不理!那群勋戚子弟岂敢起哄叫好!

若有足够权势在手,别说打了一个垃圾伯爵次子,就是打了公侯本人又怎样?当年张居正连宗藩亲王也能被废除!

士可杀不可辱,如果不是自己摆出不要命架势,昨夜必然被这群人被折辱得逞了。原因在哪里?很简单,原因就在于

书迷楼

最快文字更新

他们认为自己失势了。

李佑很明白,那些人估计也是为了光禄寺少卿黄鉴打抱不平,因为在八月九日的廷推上,黄鉴是太后的内定属意的人选,结果被自己强行夺走了官职。

但明白不代表理解,李佑是不会去理解那些人的心情,只有弱者才会去理解敌人的心情。

昨夜冲突对李佑的触动不像表面上那般无所谓,让他产生了失去权势后的不安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