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部分 (第1/4页)

“宾馆客”怎么就能唱得跟叫…床似的呢?

徐庶等人多次听诸葛亮提起教授,对教授十分尊重。

诸葛亮等人在“省宾馆”住了不久,就出事了。

也不是什么大事,就是“办事处”和“宾馆保安”来了,看架势,是要联合执法。

事情的起因是,诸葛亮等人没事就凑到一块,讨论点国家大事,或者搞点科学研究。房间比较小,而且隔壁不是哼哼唧唧,就是咿咿呀呀(不许想歪了,人家是唱歌,唱阳春白雪),于是,他们就把“论坛”搬到竹林里。

如果是消消停停讨论、争辩也就罢了,偏偏他们几个人还有个癖好——长啸,还美其名曰“养生”,如果是帕瓦罗蒂、多明戈和卡雷拉斯三大男高音长啸还凑合,这徐庶崔州平等人南腔北调的长啸,除了声音大,教授实在听不出有啥技巧。

教授虽觉得这帮人动静有些大,但习惯了“广场舞”噪音的教授并没在意。可是有人在意啊,“宾馆客”们不干了,你们这样狼哭鬼嚎地叫唤,打扰我们清修啊!

于是,有人推开窗子,指桑骂槐。无果。

有人甩出一些白菜帮子烂菜叶啥的,还是没用。

最终,“宾馆客”拿起法律武器维权了。联名好多人,写了万言书,对诸葛亮他们进行抗议、谴责和声讨。

“联合执法”来了,诸葛亮他们只得放弃了“养生”。

……

这一天,教授正在屋里看书,诸葛亮来了。

闲聊了几句,诸葛亮犹犹豫豫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搬家。

教授以为诸葛亮他们是因不能“养生长啸”而搬家,诸葛亮摇摇头,不是为了这种小事,搬家是想换个环境,了解下社会百态,也能多游些游历,增长见识。

教授担心他们的生活:“在这里有吃有喝,你们搬走了,靠什么生活?”

诸葛亮解释道:这些人家中都有钱,况且搬出去,可以一边读书一边耕田养活自己。耕作,既能磨练身心,又能了解生活。

教授也希望诸葛亮能多多了解社会,同意了。

诸葛亮道:“先生和我们一起去吗?”

教授看看自己的书稿,又看看成堆的书籍和邸报,摇摇头:“我没什么大的追求了。况且,我若是离开这里,没看不到这些书籍和邸报了,这都是借来的啊。而且,我也不会干农活,去了,还不得把自己饿死啊?”

诸葛亮笑了,也觉得教授留在襄阳生活更好些。

“你们准备去哪?”

“南阳。那里是中原腹地,接近司隶校尉部,那边学生还未去过,想借机周游一番。”

“南阳?不错,人杰地灵之所在啊,头枕伏牛,足蹬江汉,东依桐柏,西扼秦岭啊。”教授看过好多关于南阳的资料,以前又四处旅游探险,对南阳不陌生。

“是啊,光武帝(刘秀,东汉开国皇帝)便发迹于此,范公(范蠡)、张公(张衡)都曾在南阳居住,连姜太公都算南阳人呢。”

“姜太公?”教授迟疑一下,恍然道,“对,对,姜太公也称‘吕尚’,南阳为上古吕国所在,姜太公祖上被赐姓‘吕’,封在‘吕国’。”

教授看着诸葛亮,突然笑了:“孔明啊,南阳还要出一位名人啊!”

“啊?何人?”

“就是你,卧龙啊!”

……

送走诸葛亮,教授把心思全部投在研究史学,完善、整理自己书稿上。

从邸报上,教授得知刘备已经屯兵于小沛,和陶谦结盟,曹操还表奏刘备为徐州牧。

邸报上还介绍了兖州一带的形势:曹操和吕布虽有些小打小闹,但始终没拉开架势。想必是曹操的后援补给出了问题吧。

教授查阅的资料和头脑里记忆的历史都反映出同一个有趣的现象:怎么曹操总是缺粮食啊?教授觉得完全可以以此为题,作一篇论文。

“如果真写出来,曹操会花钱买吗?”教授很快就给出否定答案:曹操肯定不会买,不过,如果有机会,估计他会动手抢!

……

转眼已入秋。

天下相对太平了一些。

发生了两件大事。

第一件大事,关中大旱。关中,人口最为稠密地区,关中大旱,后果之严重,不堪设想。

第二件大事,朝廷重新设立雍州。雍州原本是中国古九州之一,西汉武帝改设十三州刺史部时,将雍州拆分,西部划归凉州,东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