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部分 (第1/4页)

从乌林西被曹军大将李典率兵挡住之后,刘封便令本部兵马逆流而上找寻曹兵守备薄弱之处,不过两个时辰左右,北岸之上的防御果然渐渐松懈了下来,除了沿岸设立的烽火台之外,他们已看不到曹兵士卒。

若在平时,发现这些敌兵之后,烽火台上将会烧起浓浓烟柱以示敬,守备各处的曹兵将会蜂拥而至趁他们立足未稳之时便将他们击杀当场,但是如今,曹兵溃败,烽火台上士卒不是被征调前去救援,但是退回南郡守备,正面战场之上两军正在厮杀,这里已经毫无意义。

刘封所领一千八百余卒没有战马之利,行动不便,而且一波接着一波的逃兵溃卒,让他们忙于应付。

考虑到乌林一地的曹兵很快便要向南郡退兵,刘封计上心来,令士卒全部隐入了树林之中,准备趁曹兵退兵之时给他重重一击。

看到这百余残卒从这里经过之时,刘封倒还没有想发动进攻,但是徐庶的到来勾起了他的兴趣,看徐庶模样绝对是曹兵之中的重要人士,那疯狂赶路的样子,更像是奉命行事,此时军情紧急,不用传令兵,而让文士传令,那绝对是重要的信息,此时截住对方,说不定便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情报。

曹兵哪能想到在后方归途之上还有敌军埋伏,一个交错之间便几乎全军覆没,那些随意倒提的兵器的曹兵士卒,根本没有思想上的准备,利箭来临之际,他们本能便要举盾抵挡,哪知在路上因为嫌弃盾牌的重量,那个太过结实的伙伴早已不知被他们丢到了何处,没有战盾保护的士卒只能接受这无情的屠戮。

刘封一跃而出,长枪挥舞直奔那匹战马而去,他不知道那人死了没有,乱箭无情,如果没有留下活口,他也想尽量搜出有没有什么随身携带的令牌等物,虽然一般情况下极为重要的军情都是通过口头来传达的,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了。

跃到战马旁,带着极为期盼的心情,刘封看到了那个骑在战马之上的人,但显然结果让他十分的失望,此刻那人蜷缩着身子卧于血泊之中,从侧面看去,还能看到一根长箭横插在他的腹部,分明已经死绝,刘封不由暗叹一口气,摇了摇头,随即转过头去朝身后众人挥了挥手,示意他们动作快点,快点清理完眼前的战场。这时变故突起。

………………

第六十六章

徐庶原先名为徐福,背景单薄、出身寒微,年少时好任侠击剑爱打抱不平。中平末年曾为友复仇而杀人,不幸为官吏抓获,饱受鞭打,但徐庶硬是咬牙不肯出声,官吏无法,只得拉到街上,找人辩认身份,乡邻知其大名为人,皆不肯指认,混乱之机,数名朋友突然杀出,借助乡邻之力将他救出,杀出一条血路,亡命而逃,从此开始浪迹天涯。

后来此事逐渐平息,他也宽下心来。徐庶本是忠孝之人,在外流浪数年极为挂念家中老母,但想到自己如今一事无成,便又无颜回乡,为求混出一点名堂,以便让母亲放心,徐庶从此丢弃刀戟,换上疏巾单衣,折节向学,曾拜在荆州名士司马徽门下,与诸葛亮、庞统、石韬等人为友。

虽然徐庶已不向先前那般游侠闯荡,但身处乱世,处处都有生命之险,有空之时他自然勤练不缀,如今终于发挥了作用,借着灵活的闪避,徐庶在乱箭之中逃过一命,看着四周在一瞬间便几乎死绝的士卒,徐庶估算了一下敌军数量当在千余之数,根本不是自己所能抵挡的,不由急急拾起一支箭矢压在身上,装作中箭而亡,想蒙混过关。

哪知刘封的呼喝之声打破了他原先的如意算盘,这群暗箭伤人的家伙不但不赶快逃离,反而还要明目张胆的清理战场。

徐庶不由暗骂一声,真是流年不利,刚逃离虎口又碰上一群恶狼。也不知道这部士卒是玄德公帐下之兵还是江东士卒,即使是玄德公帐下,如果不是关张赵几位将军。根本就没有几个人会认识自己,如今自己身上的衣甲惹来麻烦了,想要脱身已是不易,一旦被他们发现自己装死,那就麻烦了,现在该怎么办?

徐庶历经坎坷心性极为坚毅,在此险恶环境之中,并没有放弃一线生机,听着刘封招呼士卒清理战场的声音,估摸着两人之间的距离。徐庶狠下心来准备放手一击,想先制住敌将,然而借机离去。

徐庶凌厉的一击刚好在刘封转头呼喝之时发起,猛地拔出腰间佩剑,一跃而起的徐庶直直便向刘封肩头划去,准备用长剑架住他的脖子。

行副军中郎将刘封的侍卫督曹沙摩柯正在小心翼翼的执着铁蒺藜骨朵查看满地的尸体之中还有无活口,猛然抬头看见将军大人身后尽然有道人影跃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