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 (第1/4页)

⑸�摇!�

有关紫禁城红墙内阴谋的种种揣测,在西方世界蔓延,发酵。彤郅皇帝的不幸去世,吸引了西方媒体的高度关注,这无疑是因为大乾绝对无可否认的大国(不是强国)的地位。

第四十一章少年皇帝之死

《芝加哥每日论坛报》在得到彤郅死亡的消息后,发表了一篇题为《英国与大乾》的文章。文章认为,彤郅皇帝统治着3亿多的庞大人口(英德当时的一些地理学家甚至估计当时乾国人口在4。55亿),远远超过大英帝国(包括所有殖民地)的2。8亿人口,两国人口相加,就等于人类总人口的半数以上,这是人类历史前所未有的事情,英乾两国无可争议地是世界上的最大的国家。

如今这个与英国一般伟大的国家失去了他们的领袖,世界当然表示了浓厚的兴趣。官方公布彤郅皇帝的死因为伤寒后,一时之间,关于伤寒的基本知识就成为西方各报争先报道的内容之一,以满足读者的强烈需求。林逸青看到的报纸当中,有大量的各种篇幅的报导。

伤寒之外,有人认为彤郅皇帝少年荒唐,私生活不够检点,沾染了严重的性病。这些疾病与伤寒协力,摧毁了这个少年天子。而研究家们争论不休的,就是谁该对彤郅皇帝的放荡负责。在这些责任人中,公认的、首当其冲的就是仁曦太后和敬亲王。

仁曦太后被攻击的理由,是因为她过度干预了儿子的私生活。传言她并不喜欢皇后鄂鲁特·灵音,以至于彤郅皇帝不敢与皇后同房,却也不愿按照仁曦的心意,去临幸她所钟意的明妃福姹·兰萱,于是经常独宿养心殿,为了解闷,他便开始偷偷溜出宫去寻花问柳。而为了防止被官员们撞上,他还不敢去高级娱乐场所,尽选择那些低档的、官员们不常去的地方,结果沾染了一身的性病。

敬亲王被攻击,则因为正是他儿子承明,充当了皇帝寻花问柳的伙伴。而敬亲王又以从儿子那里逼问得来的实情,作为向皇帝进谏规劝的砝码,导致与皇帝关系紧张。

彤郅皇帝终于病倒了。在他病重无法办公的时候,任命了自己的老师李高阳代行批答奏章,李高阳很谨慎,只敢批示“知道了”、“交该部议”等无关痛痒的话。一周后,在亲王们的请求下,彤郅皇帝同意,除了汉文奏章让李高阳代批外,敬亲王代批满文奏章。仁曦太后则召集军机和御前大臣,发表了重要讲话,谈了一个小时之久,大意就是皇帝如今都无法亲自批阅文件,要大家想想办法。敬亲王带头表示,自然还是要请太后出来掌舵。仁曦指示“兹事体大,尔等当先奏明皇帝”。次日,彤郅皇帝在病榻前召见敬亲王,亲自交办该事,“天下事不可一日稍懈,拟求太后代阅折报”,并叮嘱敬亲王“照常好生办事”,“语简而厉”。随后,就发布上谕,由太后批阅裁定折件,敬亲王的批阅奏章的权力,就又消失了。

比批阅奏章的权力更重要的,是接班人的问题。

彤郅皇帝死后,有关其接班人的选择乃至争论过程,在官方文件及正式刊物当中没有任何记载,而在民间流传的传闻当中,却存在大量的离奇和耸人听闻的版本。

说法之一,是当时皇后鄂鲁特·灵音身怀有孕。如果真是如此,当然必须等待她的临产,如果所生是男孩,继承人问题迎刃而解,如果所生是女孩,则再另行挑选接班人。而仁曦太后当时表示:“皇后虽已有孕,不知何日诞生,皇位不能久悬,宜即议立嗣君。”

敬亲王则认为:“皇后诞生之期不过数月,应暂秘不发表,如生皇子,自当嗣立,如所生为女,再议立新帝不迟。”其他王公大臣也几乎赞同敬亲王的意见,但仁曦太后却坚决反对,最后仁曦太后的意见压倒了敬亲王,光旭皇帝得以即位。

这个说得有鼻子有眼的段子,其实连野闻都称不上,其来自约瑟夫·普利策写的一篇发表在小报上的名为《乾宫秘闻》的连载,已经被无可争辩地确定为“臆造”彻头彻尾的民间故事而已。作者创作彤郅皇后怀孕的灵感,据估计就是来自于那与大乾御史们一样“风闻言事”的《纽约时报》驻华记者。

说法之二,彤郅皇帝曾想立自己寻花问柳的哥们、敬亲王之子、贝勒承明为接班人。据说彤郅皇帝已经要求其老师李高阳在病榻前起草这一传位诏书。但这一说法同样源自普利策的连载,被世界范围内大量辗转摘引后,添油加醋,最后说是李高阳心中害怕,起草完后就到仁曦那里去汇报,仁曦一看大怒,下令将皇帝“尽断医药饮膳”,活活饿死了这位亲生骨肉、少年天子。

说法之三,则是从下一辈的“普”字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