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8部分 (第1/4页)

绷プ芏狡郊兜摹9赜诤7澜ㄉ栉侍猓��街荒苌塘孔爬矗�且缘笔痹诙≈辫�峋龇炊灾�拢�钌苋�仓荒芙�喜⑺�Φ南敕ㄗ靼铡V钡胶罄慈俚撬�σ蚨≈辫��耸∏��还顺�⒌摹案�恍』鹇帧钡内�钆涓�墒礁乡沾��┍洌�≈辫�虼吮幻馊ド蕉�哺е�埃�导兜魅嗡拇ǎ��拇砦蠓秸朊挥屑岢窒氯ィ�俚撬�Σ诺靡猿涫档搅吮毖笏�Φ敝小�

林逸青在从李绍泉处了解了当年的详情之后,对于丁直璜主持修筑的这些炮台的质量心存疑虑,是以他在和李绍泉商量之后。第一个去的地方,便是登州。

林逸青质疑炮台的质量,并不是他怀疑素有清名正声的丁直璜贪墨,而是他怀疑丁直璜这样的清官的办事能力。

丁直璜之所以去职。除了因购赶缯船导致荣登水师哗变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他主持修筑的黄河大堤决口。

一个能把黄河大堤这样的“利民工程”修成了“害民工程”的人,他主持修筑的炮台的质量,是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的。

以林逸青对丁直璜的了解,丁直璜的所作所为。可比之大乾朝的“名臣”张博行。

无论从前还是现在,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总会有那么一部分人,很有“做人”的本领。他们未必有突出的业绩,却能得到上级的赏识;未必有过人的才干,却能平步青云。比如大名鼎鼎的张博行这个人,虽然宁煦皇帝对他赞赏有加,但林逸青通过对这个时代的历史了解,还是能够断定,这是一位能“整景”(东北话,喜欢做表面文章)的主儿。

张博行是河南仪封(也就是兰考,这地方还出过一位类似的名人,因从所周知的原因,略过不表)人,字孝先,号敬庵,一号恕斋,他是宁煦朝的进士,曾历任中书舍人、济宁佥事道、江苏按察使、福建巡抚、江苏巡抚、户部右侍郎、礼部尚书。他为官时,曾有《禁止馈送檄》名闻天下:“一黍一铢,尽民脂膏。宽一分,民即受一分之赐;要一文,身即受一文之污。虽曰交际之常,于礼不废。试思仪文之具,此物何来?本都院既冰蘖盟心,各司道亦激扬同志,务期苞苴永杜,庶几风化日隆。”张博行在清政廉洁上,确实做到了言行一致,有时甚至矫枉过正。宁煦四十八年他从福建调任江苏巡抚时,整个路费仅花一两银子,让人难以置信。在他当官期间,一切属于私人的花销包括米麦蔬菜、衣服穿戴,甚至是磨面的牛、石碾都是从河南老家运来。在他在离开江苏任时,当地的老百姓沿途相送,并称赞他:任官数年,“止饮江南一杯水”。在大乾朝的“宁荣盛世”时期,官俸极低,政府官员微薄的工资甚至难以养家糊口。因此,各级官员贪纳成风。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朝廷还发行过“养廉银”,企图通过增加补贴的形式来提高各级公务员的待遇,但效果并不好,腐败现象依然严重。因此,朝廷特别重视倡导清正廉洁问题,张博行能如此廉洁自守,正是皇帝要抓的典型。于是,宁煦皇帝不但标榜其为“天下第一清官”,还在吏部年度考核时。多次为其说好话,保护这个典型。

其实,张博行能做到如此清廉,主要还在于他出身于大地主家庭。本来衣食之忧,正好可以在这方面弄点动静以引起皇帝的关注。当然,家庭的富有还不能构成张博行成为清官的充分条件,这位清官是一个学者,他是一名理学家。受程朱思想影响极深,他曾说过“若受人一钱,不惟不忠,且不孝”。家庭富有而无后顾之忧,理学思想根深蒂固,这是他成为一代清官的经济思想基础。

但是,在以廉洁著称的同时,作为一名政府高级官员,省部级领导,张博行的政绩却令人难以恭维。他在福建、江苏为官多年,虽能勤政恤民,却没有什么政绩。在任时最爱干的事就是勤于上书,不是汇报,就是弹劾。他在担任江苏巡抚的那些年里,江苏省内,盗贼出没,案件堆积如山,显示出他对政务处理的平庸与无能。因此,江南老百姓一分为二地给他下的另一评语是“勤上本。懒结案,准谎词,冤到底”。连宁煦皇帝都说“张博行操守虽清,为人糊涂。无办事之才。”荣方皇帝干脆直斥张博行为“木偶”。由张博行家乡仪封知县纪黄中、王绩亲自纂修,于大乾全隆二十九年刊行的《仪封县志》认为,作为本县名人,张博行“其政绩实有重新研究之必要”。

作为皇帝,宁煦皇帝以及其子荣方皇帝,虽然都不满于张博行的政绩。但对其从政时的廉洁还是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荣方皇帝上台的第一年,就任命73岁高龄的张博行出任礼部尚书,并赐与“礼乐名臣”榜,给予很高的赞誉。荣方三年2月16日,张博行病逝,荣方皇帝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