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6部分 (第1/4页)

在布置好防务之后,重伤未愈的波滑实在无法坚持,因而将指挥权移交给了副手贝兰上校,后来发生的事表明,波滑的这个决定是极其正确的。

9084年3月12日,乾军和黑旗军齐集河内,开始了对河内的进攻。

进攻一开始,林苑生便发现,情况并不象他之前想象的那么乐观。

首先从地形来看,河内城依山傍水而建,于陆上可以获得居高临下的俯射火力,这对防守一方尤其有利;于水上有红河作为天堑,同时又是内河舰队发扬支援火力的理想所在,“河内向称天险,城内一山耸峙,悬炮可击外军。城外植竹五六重,兵难破入”,不仅仅有坚固的主体防御阵地,城外还有炮台助战,而且随时可以得到游弋在红河水道上的内河炮舰的火力支援。而城前缺乏开阔地带,乾军根本无法将兵力展开,只能被动的局限于一隅,暴露在猛烈的守军火力之下。这种火力配置对于没有重型攻坚武器的乾军而言,根本就是难以克服的天堑。

虽然在人数上乾军占据着绝对的优势。但是这种“优势”对于乾军来说称之为“累赘”也丝毫都不为过。首先,攻城乾军分属多个互不统属的系统,编成内除了岑聿瑛派来的滇军十二营6000人和黄守忠、吴凤典的十二营约5000人黑旗军之外,还加入了记名提督何秀林部七营3600余人和记名总兵丁槐十三小营3000多人的云贵苗兵,再加上林苑生招募的四营2000人的团练武装“苑军”。这种互不统属的关系的直接后果就是指挥的不畅。林苑英的年龄不够大,资历也不够深,虽是进士出身,却未必能慑服这些个“造反出身”(黄守忠和吴凤典)、“行伍出身”(何秀林)、“蛮子出身”(丁槐)的手下们,因此,他这个“监军总指挥”也只能跟这些部下“商量着办”,却永远做不到“如臂指使”。

守卫河内的法军人数虽少,但是斗志却出奇的旺盛,面对乾军的进攻,竟然主动发起了反攻。(未完待续。)

PS: 求收藏!求推荐!求订阅!求点击!求月票!

第八百一十三章师老无功

法军利用乾军部署分散,彼此不能相互照应的弱点,而己方却有畅通的水上交通线,且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因此经常悄悄摸出城外对乾军营地进行短促的反击,打了就跑,并且总能形成局部优势而获得较大战果。由于乾军根本摸不准法国人突袭那个方向,因此根本来不及救援,所以这种突然遭遇战的结果往往是乾军伤亡数十人而法军毫发无伤或者仅伤亡数人。

9084年3月20日,河内城内的法军在红河河面炮舰火力和城外据点炮台火力的支援下出城对乾军进行了一次短促的突击,声称打死乾军300多人,后查明为打死23人、打伤60人,总计83人,己方损失轻微:重伤7人、轻伤1人,无人阵亡。

这种东打一枪、西放一炮的“零敲牛皮糖”搅得乾军各营惶惶不可终日、一时间草木皆兵,士气大受影响。相反,法国人的士气却因此高涨起来。

由于后勤供应相对充足,林苑生在仔细观察了战场之后,决定先对河内城进行严密合围,断绝河内城同外界的一切联系,然后再发动进攻。在他的安排下,滇桂军各营和黑旗军各营迅速开始了行动,很快便完成了对河内城的合围。

就在乾军完成了对河内城的合围之后,“意志销磨”、“暮气已深”的刘仁义率领黑旗军亲卫营1000人和洋炮队前来助战了。

也许是觉得部下全都跟人家走了,自己这个黑旗军最高统帅在山西城看家太过丢脸,刘仁义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还是来参加进攻河内的战斗了。

只是刘仁义依旧是那么的精明,要他率领黑旗军打攻坚战,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亏本买卖他是绝对不会干的。在山西战役时,法军强悍的单兵作战能力让他至今心有余悸。因此,刘仁义非常“热心”的代表黑旗军承担起了阻击打援的艰巨任务。

就在林苑生准备发动进攻的时候,北圻地区竟然提前进入了雨季,充足的雨水使得大地变成一片泥泞。所以双方在陆上不约而同的停止了大规模军事行动,开始了一个相对平静的休整期,一休整就休整了一个月;但是虽然陆地上的军事行动停止了,而雨季的到来使得越南北圻的各条河流的水位大涨。以前的浅滩变成了河道,水深也变得适合船只航行,这对法军来说可是进行水上机动的最佳时机。因为他们手里有一支非常强大的内河炮舰队。水位的涨高无疑扩大了内河炮舰的活动范围,使得这些装备小口径火炮和大量哈奇开斯五管机关炮的炮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