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6部分 (第1/4页)

很快,炮手们都在炮位前就位,闵泳宏深吸了一口气,又举起了望远镜,向烟柱的方向望去。

渐渐的,第三根烟柱出现了。

第四根,第五根……

大副赵文命的脸色变了。

“正前方发现军舰!三艘以上!”

“发现日本军舰!”

观测军官不住的大声喊着,其实不用他们说,闵泳宏和飞桥上的军官们都看清楚了,出现在望远镜中的,是一支由军舰护航的庞大船队!

看着对面舰船上一面面迎风飞扬的日章旗,朝鲜海军官兵已经确定无疑,来的是日本海军的军舰了。

对方很快也发现了两艘朝鲜军舰,行驶在最前方的两艘日本军舰开始转向,向朝鲜军舰迎面驶了过来。

看到这两艘日本军舰,闵泳宏的眼中闪过惊奇之色。

虽然是第一看到这样的军舰,但他凭借以往所学,还是马上能够猜出来,这是两艘英国造的新式撞击巡洋舰。

两艘日本巡洋舰快速驶近,闵泳宏很快便从望远镜中看到了它们的舰名,分别是“筑紫”和“相川”。

撞击巡洋舰(乾国人称为碰船兼快船、碰快船)的源头,可以上溯至9066年意大利、奥地利两国之间爆发的“利萨海战”。那次海战中,由特格特霍夫海军上将率领的奥地利舰队列成横阵(或称楔型阵、“人”字阵,雁行阵),大败采取纵队的意大利舰队,从而影响了世界海军战术的走向。海战中,奥地利旗舰“斐迪南德”号将意大利舰队旗舰“意大利”号拦腰撞沉的经过更是成了海军史上的经典战例。尽管这次撞击战术的成功运用里夹杂着太多偶然性的因素,然而对沉寂已久的海军战术和舰船设计领域来讲,利萨海战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和思想,引发了关于船头对敌战术的意义、舰首方向火力的重要性,以及撞击战术价值的再认识,大转变由此开始。

撞击战术的偶然成功,很快被传成了神话。以至于有人要设计以撞击为主要作战手段的军舰撞击巡洋舰。始作俑者是英国著名的舰船设计师乔治?伦道尔,因设计“小船装大炮”的“蚊子船”而声名鹊起的伦道尔,是性价比理论的坚信者,他坚持可以建造一种小而便宜的军舰去战胜和替代昂贵的铁甲舰,这类小型军舰的重要特征是航速快、装有撞角、舰体外形简洁、隐蔽,能够利用其装备的撞角、大口径火炮对铁甲舰构成威胁。这一概念性的理论随即受到追捧,以至于本世纪后期,人们可以在世界各地很多军港里见到这类军舰的身影。

由于得到决策层的重视,日本近代海军建设的初期,对于国际上海军技术发展的走向一直保持密切关注,几乎是不错过任何一个新技术,可谓紧追潮流。早期购买明轮船,以及后来订造铁甲舰,乃至自行设计建造蒸汽军舰、人力潜水艇,杆雷艇皆是例子。这种对新技术的敏感性,和发展海军的努力,在当时亚洲国家中遥遥领先,即使在世界来讲,也不稍逊色。新锐的概念舰撞击巡洋舰,通过英国人英格斯推荐、介绍后,主持海军事务的海军卿大山岩立刻产生了兴趣。当时,重建的日本海军迫切需要一种堪当重任,能出远海作战的新式军舰,但因为缺少经费,日本购买一等铁甲舰作为海军主力的计划一拖再拖,使得主持此事的大山岩备受责难。现在突然出现了一种价格低廉,且能与铁甲舰对抗的巡洋舰,无异天赐的转圜良机,买大型铁甲舰买不起,购买2艘小巡洋舰还是绰绰有余的,而且还能暂时堵住反对派的嘴巴。经详细查看图纸和咨询外国军官后,9079年(大乾光旭五年,日本明治十二年)12月9日,大山岩委托英国军事顾问英格斯上校向英国军火巨头阿姆斯特朗公司洽谈订造2艘新式撞击巡洋舰。两天后正式向日本政府作出汇报,强调购买巡洋舰的重要性。

对于日本的委托,英格斯认为此项工程完成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英国对日军火贸易的扩大,以及英国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对日本海军的影响,于是专门致信给在英具体办理此事的福洛特,着重强调军舰在平静水域的标准航速必须超过15节,舰首要装备特别强有力的弓形撞角。福洛特不敢怠慢,立即着手与阿姆斯特朗公司谈判,当年12月18日正式签订合同,2艘军舰总价16万英镑。

9080年(大乾光旭六年,日本明治十三年)4月17日,日本两艘撞击巡洋舰的建造计划正式启动。经福洛特提议,英格斯将两艘军舰暂时命名为“白羊座”和“金牛座”,前者表示两艘军舰都有尖尖的角,后者则寓意军舰的产地是欧洲(西方神话中,天神宙斯曾化身金牛追求人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