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 (第1/4页)

重新掌权后,陈海平命王仲然派下人去,跟着他们派去的掌柜伙计,以霹雳手段对所有的买卖来个彻底的大清理。

这一切都是在暗中进行的,严格保密。与此同时,他们一方面以高于市场的价格出售高粱,但暗中却以市场价回购高粱。

高价卖自然卖不出去,但低价买却能买得到。转了年到了三月,他们已经掌控了将近八成五的高粱。

高粱不怎么好吃,光景好的时候没人吃高粱,高粱主要的用途是酿酒,除此而外,高粱还是上好的马料。

陈海平现在没工夫跟那几家较劲,他唯一要做的就是以尽可能小的代价把这个霸盘做下去。

霸盘就是垄断,垄断就有暴利,这是简单的逻辑。

----------

兄弟们,三更,票啊!

第五十九章 功德

对洋芋粑、032188、翊山以及其他书友的支持,面人儿再次致谢。谢谢大家,面人儿一定会尽最大努力,以绝对的质量保证回报大家的支持。

--------------

农业问题什么时候都是大问题,天大的大问题。最紧迫的事情都步入轨道之后,陈海平的注意力转到了农业上。转过年,他开始走村串户,进行调查研究。

不论这一世,还是那一世,陈海平对农业的了解都有限的很,但他知道潮流,知道玉米和高粱才是北方大地的梦中神女。

北方不比南方,亩产相差太多,南方亩产平均能达到四五百斤,但在北方却只有六十几斤。

一个壮劳力在南方只能耕种十亩地,在北方却可以耕种七八十亩。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南方采用精耕的方式,而北方的方式则是粗放式耕作。

调查了半个月,陈海平悲哀地发现,他的工作是失败的,几乎没有什么收获。不管了,陈海平下令,除了必要的菜地外全部种玉米、大豆和花生。此外,陈海平还发现四周有大片的荒地,这些荒地都是不适于耕种的土地,他又下令,把这些地平了,全部种地瓜。

现在这一亩三分地就是陈海平的玩具,他想怎么弄就怎么弄,根本没人反对,反正谁都心里有底,不管结果如何,好心的少爷都不会让他们亏着。

这地方容易大旱,天还很冷,地也没怎么开化,陈海平就不让人猫冬,把人全都赶到了户外,平地的平地,叠坝的叠坝,疏通水渠的疏通水渠。

农民有的是力气,力气不值钱,去年其他地方饿死人的惨状还历历在目,而他们同样受灾,却非但没有卖儿卖女,饿死沟渠,生活反而变得比任何时候都好。

在这种情况下,陈海平就是说狗屎是香的,要他们吃,他们也会争先恐后地奔过来的。现在仅仅是出点力气,更何况这力气实际上还是为他们自己出的。于是,随着陈海平的一声令下,在这片多灾多难的土地上,热火朝天的大干场面就出现了。

转眼到了三月,播种期到了。

现在几乎家家都有人在训练营,陈海平今年就干脆把田地全部收归国有,统一经营,组成了一个大型的人民公社。

偷懒,没人敢,就是自家人都不让,陈海平的每一个命令都得到了彻彻底底的贯彻执行。

除了有织毛衣任务的妇女和在训练营创办的学校上课的孩子,几乎所有人都出动了,能尽一点微薄之力,就尽一点微薄之力。

陈海平几乎每天都到各处走走,实际上,这里没他什么事,但他仍然每天都去。来这儿自然不是为了监督,而是他愿意来,想来。看到这个场面,陈海平就会想到那一世那个童话般美好的年代。

玉米在这儿还不叫玉米,而是叫舜王谷。一开始,为了弄玉米种子还闹得一个伙计一头雾水,不明这位少爷到底想要什么。后来,陈海平说了玉米的形状,这才把问题解决了。

多看电视剧就是好,长知识。

耕作耕作,种地最累最费力的就是耕地这一环,陈海平在那部《闯关东》的电视剧里看到过一种犁杖,依稀还有点印象,于是他就和吴燕松把想法说了。

吴燕松是大行家,很快就把犁杖作了出来。陈海平不知道这个犁杖和那个犁杖一样不一样,但效果还真是不错,效率足足提高了一倍。

下种的时候,陈海平又及时发现了问题。

那一世,陈海平自然见过大片的玉米地什么样,为此他作出规定:一尺三棵苗,三尺五根垄,每隔十五垄舜王谷,要间种十垄的大豆或是花生。此外,还要保证,地里不能有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