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部分 (第1/4页)

仅仅二十一岁,周延儒就连中三元,少年得志,披红挂彩,骑马游城,万人瞩目,荣耀至极。按照惯例,周延儒以状元的身份直接被任命为翰林院修撰。天启三年,升为右中允,掌管司经局。不久,又升为少詹事,负责管理南京翰林院。

崇祯即位之后,一心重整朝纲,自然要破格启用人才,而以周延儒地资历,当然属于头排被启用的人才之一。

周延儒是最先被启用地人之一,一入京,他便被崇祯委以礼部右侍郎的高位。

周延儒少年得志,一直都很顺,现在他才三十五岁。这样地经历,这样的年纪,周延儒地腾达之心要比一般人更重得多。

来京之后,他受过一次挫折,就是枚卜阁臣的事。原本以为他入阁,那是十拿九稳的事儿,但没曾想,却边都没摸着,连参加枚卜的机会都没捞上。

受了挫折,周延儒进取之心更烈,他无时无刻不在想着怎么好好表现,今天,机会终于来了。

在一旁看得真切,周延儒随着成基命,也出班奏道:“皇上,国家最重无如关门,而关门本为防夷之变,如今看来又要防兵变。前次宁远鼓噪,不得已饷平息,今锦州又鼓噪,如若各边地群起效尤,臣恐十倍内帑也不足以平千万人之心壑。”

周延儒说的是痛心疾,崇祯一听,不由得频频点头,这才是干国地忠良!高山流水觅知音,当了一年多的皇帝,崇祯今天终于有找到了知音的感觉。

“周贤卿,你以为应当如何?”带着殷殷期盼,崇祯和颜悦色地问道。

“贤卿”两字让周延儒精神大振,跨前两步,再拜,奏道:“内是皇恩,臣不敢阻止,当此安危存亡之际,以内帑治哗变,也算上策,但频内终非长治久安之策,还需一个万全之策。”

此言一出,众高人无不生出高山仰止之情,高,实在是高!比他妈老高还高,比之王洽,周延儒又高了不是一点半点。同样是废话,却里面皆光,既赞同了成基命务实的主张,更极大地讨得了皇上的欢心,但万全之策是什么呢?诸位高人都有瞬间变成了小学生的感觉,无不全神贯注,洗耳恭听。

崇祯地心情愈加轻松,不用掏腰包的治本之策已呼之欲出,他完全相信,周贤卿是绝不会让他失望地。

“贤卿,何为万全之策?”这次连姓都省了,崇祯虚心求教。

周延儒顿再拜,道:“臣愚钝,何敢言万全之策?只是衷内有思,如鲠在喉,面对圣君,何能闭心!古人罗雀掘鼠而军心不变,如今各处兵卒动辄鼓噪,臣不敢欺心,以欠饷为是。”

罗雀掘鼠是前朝名将张巡的典故,张巡以不到万人之众坚守孤城三月,前后杀敌十余万。城中粮绝后,将士以罗雀掘鼠为食。

崇祯立刻就明白了

的意思,是啊,如果袁崇焕能比得上张巡的十分之用整天为欠饷的事烦心。为什么朝中没有像张巡这样地人才,是他的德行不够吗?

“正是如此!古人罗雀掘鼠而军心如铁,难道今人还不如古人吗?何况今虽缺饷,又何至于罗雀掘鼠地地步?袁崇焕前称兵变可息,现在却又说军欲鼓噪,求内帑,为什么会这样前后矛盾?众卿以为如何?”

还能以为如何?皇上的意思再明白不过,辽东再困难,也还远不至于罗雀掘鼠的地步,可见还是你袁崇焕没有尽心。众人都清楚,他们这位皇上心里只有自己,丝毫不会替旁人着想,否则又怎会听信周延儒的胡说八道?张巡是迫不得已,但袁崇焕不是,有道是皇帝不差饿兵,这么浅显的道理都不明白,竟还坐在那里洋洋自得,问他们以为如何。

众臣各怀心事,尽皆无语。钱龙锡在一旁低着头,心丧欲死。

崇祯端坐在雕花龙椅上,悠闲地来回巡视众人,最后目光落在了赏心悦目的周贤卿身上,接着说道:“带兵打仗地大将、边帅如果待部下如同父亲对待儿子,兵卒就不敢叛,也不忍叛。不敢叛畏其威,不忍叛怀其德,如此又何能有鼓噪之事?”

众臣再也不敢缄默,纷纷大唱圣德。大学士成基命也不得不跟着唱过之后,再次奏道:“陛下,袁崇焕不及张巡显而易见,但边事紧急,还需商议一个对策。”

“众臣廷议后,交由阁部拟定,退朝。”崇祯不耐烦地说道。

撇下满朝文武,崇祯回到寝宫,等候廷议结果。

时辰不大,廷议有了结果,将袁崇焕求的百万内帑改为了六十万。

“袁崇焕,五年!”

手握朱笔,崇祯思谋良久,最后终于是落下了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