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部分 (第1/2页)

影响将有多大。

再者,袁崇焕是真宠爱布木布泰,对布木布泰的才华也是钦佩之极,所以,当陈海平提出这个建议时,袁崇焕也就顺手推舟,并没有反对。

今晚,既是宴请,也是国事局的全体成员开会。

席间,陈海平道:“江南人做江南人的官儿,本来这也没什么,但这样一来,就必定会造成各地群起效尤,而这样的局面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如此一来,这会不会造成各地百姓相互疏离,从而埋下国家分裂的隐患?”

不管本心如何,实际上,在座的都是最大的既得利益者,并不需要再从战争中获得什么,所以对南北和解,从而实现天下统一都是极为赞成的。

众人都看过了懿安皇后的声明,成基命道:“领政大人,天下大势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世家大族割据一方的情形绝不会出现。而且,只要明确了中央和地方的权责,本地的人做本地的官儿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儿。”

这些陈海平何尝不知道,但他却没有成基命那么乐观。中国的文化有许多优势,但也有许多缺点。在现在的土壤下,不管制度如何完善,若是应允本地人做本地的官儿,那各地被世家大族把持就是一件板上钉钉的事儿。

虽然这种把持大大不同于以前的藩镇割据,但长久发展下去,最后变成什么样,那也是谁都说不准的事儿。

最后,九人商议了许久,议定由鹿继善和陈奇瑜两人负责与南方的谈判。

-----

八月十九日,南明的代表团抵达北京。

代表团的规模庞大极了,超过了千人之众。当然,这一千多人不可能都是代表团的正式成员。

这次赴北京谈判,懿安皇后予以了代表团全权,所以,江南每个大家族以及每个势力都派了人来。

这个代表团,实际上代表着江南所有上层的利益。

代表团抵京之后,就接连着被震撼了三次。

第一次,是在接风宴上,陈海平发出了一个大哉问:江南人失去经略中原的雄心了吗?

国家一统,不管以什么方式取士,读书都是核心中的核心。江南文风鼎盛,在科举时代,江南数省便占据了大半的江山。如果这次坚持江南人做江南的官儿,那就无异于断送了江南人的优势。

陈海平的一句话切中了江南士人的要害。

接风宴之后,代表团立刻分裂,在迎宾馆内吵翻了天。

第二次,是因为看到了第二天的《中国日报》。

陈海平在《中国日报》上了发表了一份声明,在这份声明中,陈海平宣称,他已经为国家尽了力,所以在天下一统之后,他就要退归林下,不再担任任何职务。

没有人怀疑陈海平的声明,因为完全没这个必要。

刘宗周等人受到了何等的震撼,这可想而知。

第三次,是在鹿继善给他们看了有关今后政府构成的草案之后。

新政府成立之后,皇权彻底虚化,所有权力尽归内阁。

内阁由一位总理和六位副总理组成,他们七人组成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国家的大政方针由他们七人商议而定。

内阁之下分设各部,其中和以前最大的不同是兵部被拆分成平等的两部:陆军部和海军部。

给刘宗周等人震撼的不是这个,而是内阁的产生,以及相关的规定。

草案中建议,内阁五年为一届,任何人进入内阁不得超过两届,而这也就意味着,即便你有通天的本领,掌握最高权力的时间最多也就是十年。

仅仅这一条就了不得!

对代表团的绝大多数人而言,对此是极为赞成、衷心拥护的,因为最高权力越弱,他们的势力也就越大。

再有,内阁总理和六位副总理不是谁任命的,而是选出来的。对此,代表团的绝大多数成员更是衷心拥护,一百二十万个赞成。

选举在法政院进行。

法政院是国家的立法机构,法政院的院长由内阁的一位副总理担任。

法政院有常设院务三百人,他们分属士农工商四个界别,每个界别各占百分之二十五。

选举时,各个地方法政院的院务齐聚北京法政院,由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举产生内阁成员。

最后,是对内阁参选人资格的刚性规定。

国家走入正轨之后,参选内阁总理的人必须具备如下资历:副镇长(最短一年)、镇长(最短三年)、副县长(最短两年)、县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