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部分 (第1/4页)

等他们一一行过礼,在赞者的指引下直起身,那叫“安归”的宦官一看见刘凌的脸,顿时一震,用胡夏国的母语脱口而出地冒出一句话来。

“怎么这么像?”

莫说安归,就连那使团里其他几个使者一抬起头来,余光在这位代国年少天子的脸上一触,各个都露出一副见了鬼的样子。

朝中通晓夏国话的人极少,是以除了几位鸿胪寺的译官,竟没有人知道他们叽里呱啦说些什么,见到这群使者突然抽风,大臣们也是面面相觑,刘凌皱着眉头,看了鸿胪寺一位译官一眼,那译官硬着头皮站出列,向众位官员和皇帝答疑解惑:

“他们是说,陛下好像某个人。”

刘凌的眉头蹙得更深了。

这时候,站在刘凌身边的姚霁突然想起一种并不受到史学家们认可的猜测,突然“啊”了一声,仔仔细细地看起了刘凌的相貌。

人都说刘凌长得像高祖,又说他有胡人血统所以五官极为英挺,但姚霁还真看过刘志长什么样,她第一次完成“实习”任务时,降落的地点就是刘志的时代,那时候上任“观察者”带着她从刘志身边经过时,还夸奖过他长得比其他男人好看。

刘凌和他的长相的区别,其实只有大概“都长得像混血儿”这样的程度,只不过这时代没有照片而画像又根本无法看出一个人的外貌特征,也不知道是何种巧合,竟让刘凌和刘志的长相从三分相像变成了八分。

见到自己脱口而出的话失礼之极,安归也变了变脸色,忙抚胸行礼道歉。

“陛下的相貌实在是英俊威武,让小人一见惊为天人,所以方才失态,请陛下和诸位大臣海涵。”

他的汉话说的极好,只不过大概是很少用的原因,语调有些生硬。

所谓伸手不打笑脸人,他如此恭维,其他几个使臣又低下头平复了心中的情绪,再抬头时已经面如常色,这件事就这么轻轻地揭过了,想来也不是什么能在大众广庭之下讨论的问题。

胡夏的使臣来是为了好几个目的来的,一是希望和代国恢复通商,在凉州、肃州和甘州开放通商的互市,可以让两国的商人互通有无;

二是胡夏的国王仰慕中原文化,希望两国能够互相派出使者了解彼此的国家,并且建立“使馆”在两国长期进驻,胡夏想派出“学生”学习代国的文化和各个方面的知识,作为感谢,胡夏愿意提供代国马匹、珠宝、金银和来自西方的消息。

第三点,则是让许多大臣都意外的,这些胡夏使臣竟不是四个人,而是五个人,其中一人,乃是胡夏国的一位公主,随着车队一起来到了胡夏,想要看看代国的风土人情。

这么一位身份尊贵的公主,餐风露宿历经旅途上的危险和劳累来到代国,自然不仅仅是“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这么简单,几乎不需要解释,人人都能猜测到她来是为了什么。

这位公主是胡夏王摩尔罕的胞妹,据说长得倾国倾城,比胡夏国那位外表出众的王太妃年轻时还要美丽几分,性格也极为聪慧贤明,曾几次代替母亲赈灾和安抚战败国的王亲,堪称胡夏的“国宝”,在胡夏国求娶者趋之若鹜,人称“流风公主”。

摩尔罕王想和代国达成“友好邦交”,竟愿意让自己的胞妹出嫁代国,和亲刘凌,作为两国交好的桥梁。

胡夏国的使者在说这个的时候,整张脸皮都在抽动,一副痛惜扼腕的表情,只是从几个使者的表情里,就可以看见这位公主在国中的地位和受到的爱戴。

随后,那叫做“安归”的宦官又表达了王太妃的意思,如果代国不愿意接纳流风公主作为妃嫔的话,胡夏国愿意让流风公主作为常驻代国的“使臣”,为之后前来代国的“学生”和商人提供方便。

而有这位公主在,代国如果派出使节,也会得到很多的方便,毕竟她是位货真价实的公主。

纵观历朝历代,还没有哪位公主能作为常驻国外的“使臣”的,不过随后安归便一脸自信地告知所有人这位公主能通六七国的文字,精通绘画、文学和音乐,也接受过骑射上的训练,并不是养在深闺里什么都不懂的公主,比胡夏国很多男贵族还要能干,足以担任这个“使臣”的职位。

这件事让满朝文武一时哗然,代国不是没有接受过藩国的“朝贡”,其中也不乏进献美人的,但大多都是作为宫人或者教坊司的舞姬、伎人出现,也有被赐给臣子的,这样的身份,不会让什么正经的公主愿意前来。

如今刘凌还没有选妃,胡夏国的公主一来,难道要拔得头筹,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