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部分 (第1/4页)

心里为袁氏不值,更可怜四个小丫头。

秦老娘看着躺在床上一身一身出汗的袁氏也是一脸的沉重,正和姚氏商量着要不要请个大夫来家来瞧瞧,躲在门口听着壁角的黄阿婆刚炸了起来:“我还没死呢,请什么大夫!”

话音刚落,袁氏喝了茶水,缓了片刻,嘴里已能说出话儿来了。

却是足足在床上躺了四五天才能起身,刚刚扶着床沿能站起来,就急着下地莳田。

时间不等人,错过了插秧的时令,必然减产,秦连彪已是权当死在外头了,她们娘几个可就指望着这十来亩地过日子的。

石榴不知所措,花生桂圆两个小的只知道抱着袁氏的大腿哇哇地哭,红枣倒是劝了两句,见袁氏坚持起身,抿了抿嘴唇,一溜烟地跑去了隔壁求秦老娘。

秦老娘果然跟着红枣过来了,扶着袁氏就道:“身子要紧,地里的活计你就甭操心了,有你族叔他们呢!”

袁氏这么一倒,除了黄阿婆好像甚事儿不知不懂不操心,还是只知道骂骂咧咧以外,就连几个小丫头都知道塌了天了,白天黑夜的守着袁氏不闭眼。

秦老爹看着就把袁氏家里的十来亩地都接了下来,帮着一道侍弄了。

只袁氏到底一个女人家,身边跟着四个小丫头顶多帮她打打下手,正经活计哪里会干。即没银钱请帮工,又舍不得把地佃出去只收租子,耕地耘田施肥莳田全靠自己,不用想都知道有多难。

哪怕这会子秧田都开了五六天了,十来亩地将将才莳了两三亩,还东倒西歪的质量有限。

这样一来,又添了十亩地,本就得要忙上二十来天的秦家人直忙到小暑节气才算关上秧门。(未完待续。)

☆、第一百三十六章 归家

阖家已是剥了一层皮了。

男人们自是罢了,这一过多月来起早贪黑,摸爬滚打,到最后的这些日子完全是凭着一口气方撑下来的。

待关了秧门,俱是歇了好几天才算缓过劲儿来。

女眷们虽不用下大田,却也要忙着在田埂地头点上黑豆、绿豆甚的,家里菜园子的瓜菜也正是需要大水大肥的时候。除此之外,还得晒酱做曲、割麻绩线,一大摊子的家务事儿立等着就要办,推板一天都不成的。

睁开眼睛就是一头一脑的活计,这三个夏月,却是忙的没有一刻的闲工夫。

水乡人家,蚊虫奇多,夏天就算屋里屋外燃上艾草,可一到夜里,没有蚊帐还是根本没法入睡的。

所以不知打从什么时候起,莲溪就有了给丫头陪嫁夏布帐子的习俗了。

到了这会子,若是谁家没有帐子陪送,绝对是另类,到了婆家也是绝对没好日子过的。

再穷的人家,也是说什么都要给女儿弄顶帐子陪嫁的。

秦家也不外如是,从莳萝起,家里每添一个孙女,秦老娘往家里移栽一棵苎麻,就是为以后的嫁妆做准备。

去年家里长在山坡上分蘖越长越多的苎麻当时俱是枯死了,秦老娘原本还想着开春定是要重新移栽的,却不知道苎麻是深根性的植物,再生能力尤其强。

今年一开春,先是雨水滋润,随后日头出来天气和暖,深藏在地底的苎麻很快冒出芽头来,噌噌噌地直往上窜,真个一天一个样。

不到春末,就长到了一人高,家里的女眷们当即就收获了一茬,一大清早趁着露水未收就把苎麻割了下来,剥开麻皮刮出麻丝,再晒干捻成麻线攒起来。

只苎麻的收成实在微薄,一家子女眷辛辛苦苦忙活一年三茬,也收获不了二斤麻丝,可一顶夏布帐子少说也得七八斤麻丝才能织成,可得辛苦好些年。

好在的是莳萝陪嫁的夏布帐子前两年已是织好存在箱底了,否则再过四个月,十月十八,莳萝就要成亲,怕是再赶不及的。

之前二月底,舒家打听着秦家已是忙过一茬了,就赶忙置办了几色茶食新茶请了舒家姨丈姨娘过来请期。

挑了好几个吉日,都是十月里的。

农历十月,秋收已过恰值农闲,天气晴好,正是莲溪民间嫁娶的吉月。

秦家也没拿乔,叫舒家再三再四的请期,当即就择了十月十八的好日子。

婚期既定,莳萝便不再踏出院门了,一心一意地躲在屋里打点嫁妆。

秦老娘更是红枣、藕粉、桂圆轮番地给莳萝滋补,家里女眷们也俱都没有落下。

一整个夏天都未怎么晒日头,莳萝本就细嫩的皮子很快白皙起来。又是一枝花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