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部分 (第1/4页)

皇上在一旁冷笑道:“谋反之人,连自己的性命都豁出去了,哪里还顾得了别人的性命。再说,他的妻妾,也未必都如你所想的那般安分守己。”

像是要验证皇上的话,下午淮阳郡王就递牌子求见,向皇上汇报宗人府发生的事情:成都王妃竟强令几个姬妾在监房里上吊以“殉”,幸亏发现得早,不然现在已经死了。

成都王只是被抓,又还没死,就“殉”什么?这明明就是想制造舆论压力,让外面的人以为皇上虐待皇嫂。虽然谋逆犯家属终究逃不了一死,但案未定就先折磨死几个,说出去到底不好听,世人对被牵连进大狱的女人,总是同情多一些。

当然了,成都王妃会这么做,私心里面,只怕也跟密姬差不多,在给朝廷制造混乱的同时,也替自己出一口怨气。就她那黑瘦的外表,再结合成都王的好色程度以及府中美人的数量和质量,想也知道她平时过的是什么日子,不过空占个王妃的名衔罢了。

成都王归案,朝野俱大松了一口气,京城终于取消了已持续半年之久的宵禁。

接下来的立夏节,皇上便有意好好庆祝一下,以舒展压抑了多时的身心。

要说起来,立夏也算一个重要的节庆,据《礼记·月令》记载:“立夏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夏于南郊”,这种作法就跟立春时的祭祀一样,都是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居然古有明训,皇上即下旨让礼部着手准备,他要在立夏这天带着我至南郊,先焚香祷告,然后亲自下地除草施肥,勉励农户耕作。

我原想推辞一下,毕竟只是贵妃,这种祭祀类的活动,陪在皇帝身边的应该是皇后才对,可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就怕给有心人做文章,说我名为守礼谦让,实则暗示皇上立我为后。

既然做了皇帝的女人,想当皇后是肯定的,皇后才是他的正妻,是唯一有资格穿着大红礼服跟他祭祖拜堂共饮合卺酒的人,跟随随便便纳个妃妾是完全不同的,前者庄严神圣,后者流于轻慢。

回想当初,子孝让我真正死心的地方还不在他纳妾,纳妾可以说屈于母亲的压力,纳妾而拜堂,出现在我房里时,两人甚至各执一端用红绿彩缎结成的同心结,那情景,要多刺眼有多刺眼,彻底浇灭了我心底残存的最后一丝希冀。

其实我也明白,皇上不可能一生只有我一个女人,即使他愿意,大臣们也不会甘心,他们还指望靠女儿捞个皇亲国戚当当呢。而从皇上这方面看,为了巩固帝位,平衡各方势力,有时候也不得不以联姻做手段笼络权臣。宇文泰事件便是极好的例子!若是皇上肯临幸宇文娟,甚至让她怀上孩子,琰亲王想收买宇文泰就几乎不可能了。宇文泰本是墙头草没错,墙头草会倒向哪方,却要看哪方给他的好处多,宇文家的人又不傻,一个皇帝碰都不碰的“冷宫”妃子,能给他家什么保障?失望之下,便改投琰亲王了。

当然以后的情形会好很多,琰亲王和成都王相继垮台,皇上坐稳了帝位,再不需要那么忌惮手握兵权的武将了。

一个名字闪过脑海,多日没有听到他的消息了,不知近来如何?

我招来吴放向他询问:“紫藤苑那边有什么异常吗?”

吴放回道:“没有,只除了娘娘散步过去那天,听说捉了几个人。”

这事我听皇上说起过,居然都是宫里值宿的禁卫,事后周鼎诺被撤职,他的亲信从上到下统统换掉了,江勤被提拔为御林军统领,接替了周鼎诺的位置。

以祁云海做引,皇上彻底清除了御林军中不安宁因素,据说周鼎诺大呼冤枉,说他拼死为皇上守宫门,曾两天两夜不眠不休挡住了龙虎卫的进攻,皇上不惩处王才望和龙虎卫,却对付他和御林军,意思是,皇上处事不公。

他不闹还好,皇上只是怀疑,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他和成都王勾结。他一闹,反把皇上惹火了,命人将他关进监牢,等成都王一案审结后再做处置。

我琢磨了一会儿问:“那松萝苑呢?”

吴放笑道:“娘娘是想问祁侯爷的消息吧?”

我不承认也不否认,只说:“你都知道些什么?”

吴放左右看了看,小声告诉我:“这大半个月,宫里没一个见过祁侯爷,估计早就出宫为皇上办事去了,说关在这苑那苑只是幌子。”

我轻轻颔首,难怪呢,若他还在宫里,像昨夜那样的情况,他不可能毫无动静,皇上既然认定他无罪,就不会限制他的行动,他作为臣子,皇上都紧急出宫了,他怎么能缩在宫里当闲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