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部分 (第1/4页)

美誉,同时也向世人展现自己的文采风流。这样极致的赞誉下来。市井之中不知哪一名穷秀才,见仪华生父是智勇兼备的名将徐达,竟由此为仪华取了一个雅名 “女诸葛”,久而久之此名也就盛传一时。

当然以上皆是后话,且说十月初一暖炉会这日,官府一张贴出雇民淘沟、砌石铺路的公文,激愤的城民一袭之间得到了安抚。

是日晚间,朱棣得到了消息,见收效如此之快,惊讶之余更是高兴。当下就去找了仪华,将一切说了出来,不过话里话外却有几分感慨:百姓竟这般好安抚。

彼时仪华正坐在梳妆台前卸发髻,听了朱棣的话,转头向他一笑:“百姓求得简单,多为丰衣足食、家宅平安。如今官府雇佣一些闲散之人,让他们赚些钱财度日,商户们又眼见开市能做买卖,当然皆大欢喜。”

朱棣点头,暗道一切不过利益钱财使然。这样一想,不觉存了轻视之心,很快地喜悦便去。又将心思放在了去京献策上。他一想到朱元璋听到他说出纳哈出扎营的地方,再看到他拿出的当地地形图,朱元璋龙颜大悦的样子,朱棣觉得他浑身的血脉都在沸腾。其实这之下,在朱棣心中隐隐的还有一种期盼:朱元璋见到他提出的攻打纳哈出的计谋,会不会直接任命他为主帅出兵漠北?

仪华见朱棣突然沉默不语,她本还想说些什么,也就咽了话不提。

这时阿秋、迎春两人从外间走了进来,手里端了一碗山药乌鸡汤。这汤是仪华每日临睡前喝的补汤一种,用以养气补血固胎之用。

进到里间屋,两人见朱棣在,忙去给他行了礼,才悄步无声走到仪华跟前。

迎春托着漆盘立在一旁,阿秋转身捧起热腾腾的汤碗,小心翼翼的放在梳妆台上。她看了一眼对面炕上坐着的朱棣,附耳小声道:“王妃喝了补汤就早些歇下,明儿是小王子的周岁,少不得要应酬一番,您可得注意着,毕竟您是双身子的人了。”

“应酬”二字,阿秋含在口里,紧咬了一咬。

仪华任由身后的盼夏为她梳理发丝,她将目光往红木梳妆台上一看,只见尺口大的白细瓷碗里盛了一碗去了食的鸡汤,汤微微泛着淡黄,倒是清澈不见油渍。仪华拧眉瞅了一眼,轻轻叹了一声气,持起精致的小勺,低头略抿了一口。才抬头看向阿秋,扯了扯嘴角,似笑非笑道:“我知道。”说罢,低头喝汤。

阿秋看着微微一愣,随即眼中闪过一丝迷茫,便低下了头去。

一个成亲多年的女子,一个不受宠的正室,这在大户之家稀疏平常,但仪华却成了一名例外。她时隔七八年再次产下一子已是让人啧啧称奇,而后此子生下不到半年又有身子,这在后宅内府里意味着什么?众人心里都是个个透亮——正室当宠!

此般情形下,为朱棣生下仅有两个儿子的仪华,如何不让所有人记在心里?这所有人中除了王府女眷、侍人,也包括北平城的贵胄圈子里。

仪华回府不到十日,府中上下人心浮动,府外诸人递贴求见比比皆是。可仪华却谁人不见,就连众妃妾的晨昏定省,也以身体不适需要静养为由暂时取消,以至今日能见仪华的妃妾除了郭软玉,再无其他人。也因此,府中各种臆测不断,可仪华却放任不管,这是为了什么?

阿秋不解的想着。等想到明日一下见到这多人,她不由略抬起头,目中尽是担忧的看向仪华。余光却见朱棣从炕那边走过来,忙又屏气敛息的低头侍立。

朱棣走过来,手搭在仪华的肩上。梳发的迎春飞快的看了朱棣一眼,忙退到一边让出位置。

朱棣略动一步,两手都放在仪华的肩上,感到她身上不自然的僵了一下,尽管只是微微的一瞬,甚至僵硬的也是那般察觉不出,却仍较朱棣敏感的发现了这一点。他皱了皱眉头。怪异的瞥了一眼此时转头看着自己、脸颊微红的仪华。

他说:“明日朱曦周岁过了,本王差不多五日之内,就会启程去京师。”说话时,朱棣微微俯身,目光平视着镜中人。

仪华觉得镜中朱棣的眼睛太深,蕴藏的东西多而杂,她便微仰头道:“这么急,您才和臣妾说了没两日……”顿了顿,微蹙眉心,低声说:“而且时间如此短,行礼什么可收拾妥了。”

说话之间,阿秋收拾了碗筷,带着屋内侍人全数退下。

朱棣是被阿秋刚会说的话触动才走过来,这会儿见一屋子侍人都退下,倒没有抹不开面子的话,放在她肩上的手顺着手臂往下移,然后从后圈住仪华,手笼在了高高隆起的小腹上,一边摩挲一边下颌抵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