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 (第1/4页)

那么,现在战兵训练时的伙食,李啸感觉还是不能只按最低量的斤半米粮来计算,毕竟每日操练是相当艰苦的,战兵们的体力会消耗太大。如果战兵训练强度大,而营养跟不上的话,很可能会导致尿血与昏厥,甚至心脏衰竭。

那就需要补充肉食。

李啸问起刘一显现在市面肉食的价格。听到刘一显的回答,李啸几乎目瞪口呆。

现在这明末时代,米粮价格狂涨,象猪、羊、牛肉的价格也是攀升到让人难以置信的地步。

碑廓百户所内具体肉价如下:

猪肉:每斤5钱5分银子。(瘦肉价格,如是肥肉每斤加2分银子)。

羊肉:每斤6钱2分银子。

牛肉:每斤7钱4分银子。

当然,相对米粮之类主食价格与万历年间翻了十倍相比,属于副食品的肉食涨幅稍小,与万历中期相比,相对的只涨了五至六倍。

有读者可能会不理解,为什么肉食的价格上涨幅度比主食要小,因为在古代社会里,普通百姓吃肉食很少,一般只有富户方经常有此类消费,所以在明末乱世中,主食的上涨幅度会远超肉类,但即使如此,这肉类价格与万历年间相比,也实在是高得可怕了。

李啸沉吟了一会,对刘一显说道:“战兵训练辛苦,不吃肉确实吃不消,这样吧,每名战兵每人定额为每天二两猪肉,两斤米粮。”

刘一显沉默了。他知道,李啸这笔投入绝对可观。这样算下来,按一个半月45天算下来,这28名战兵共要销耗138两银子用于吃肉。

其实,这笔费用还是纯数字的理想状态,如果到时要上山剿匪了的话,还要让战兵吃得更好,这样到时只会花钱更多。

另外加上主食,战兵及其家属这一个半月里至少要消耗近50石米粮,现在墩内还有将近30石粮食,存在20多石粮食缺口。按碑廓百户所丰粮商行的价格,尚需银子100多两。

李啸现在身上还有大概430两银子。

除掉这些伙食费用,李啸只有不到200两银子可用了。

他还要算上定制14块大盾的费用,重新购买合适结实的4到5米长的枪杆14根的费用,还要支付牛蹄墩的整修费用与搭建流民草棚的费用。

李啸感觉心在突突地跳,因为,他知道,余下的钱,可能定制大盾都不一定够。

一分钱难死英雄汉,李啸算是真切地体会到其中的感觉了。

其实明末的军队中,最大的问题,就是粮饷不足,如果能彻底解决粮饷问题,明军不会如此士气低落,不堪一战。所谓的万历三大征的胜利,就是在粮饷充足的情况下得到的。

而反过来,朝廷为了征得军队所需要足够的粮饷,只得不停地催逼普通的老百姓交粮交税,又逼得老百姓为了活命不得不起来造反。

这个让人心惊却永无止尽的恶性循环,最终让千疮百孔的大明王朝彻底崩塌。

李啸现在也要面对这个最现实的问题了。

“车到山前必有路,我就不信,我李啸不能解决这些问题。”

李啸在浓重的夜色中,肃然远望,心中对自已暗暗发狠道。

第三十一章规定与训练

崇祯五年农历八月十三日。

这一天,绝对是让李啸和牛蹄墩内所有人都永远记忆深刻的日子。

卯时刚过不久(凌晨5点),在天边翻滚着一丝若隐若现的鱼肚白时,牛蹄墩内响起了一阵阵厉声的高喊。

“起来,起来,都快起来!”刘一显与常正进入流民睡觉的草围子内,催促他们快点起身。

在刘一显等人催喝下,流民们赶紧起身,穿衣着鞋,然后一齐来到草围子前面一块平缓的空地上。

挤挤挨挨排成几排的流民,用一种迷惑而带着畏惧的眼神,看着他们面前的小土坡上,站得笔直挺立,却表情肃然的李啸。

刘一显向李啸走了过来,低语了几声,李啸便点点头,让他去宣布具体安排。

刘一显脸上带着一种郑重而严肃的神情,面向流民,大声地宣布了今后墩内所有人所必须遵守的各条规定。

这是李啸昨夜和刘一显他们商量后,粗粗拟定的几条规矩,要求墩内所有人员务必遵守。

1、各人皆要卯时起床,戌时睡觉。(早晨5点起床,晚上7点入睡)

2、各人皆要自律,要努力训练,积极工作,严禁不听指挥,严禁偷工耍懒。

3、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