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部分 (第1/4页)

“所以我们只能死守金陵,就算明知到了最后金陵的城墙仍会被鞑子的火炮轰开,我们仍然要坚守我们的家园。如果我们为了活命,为了苟且偷生而主动献城投降,不但会被鞑子看不起,还会极大的动摇我大秦的士气。人活天地间,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一口气,头可断、血可流,可是这股子生而为人,挺天立地的精气神儿不能丢!”

“所以,”采薇看着楼下的百姓,高声喊道:“我家殿下愿驱除鞑虏、守家卫国,坚守金陵直到最后一刻,与金陵城共存亡!”

此言一出,百姓们纷纷动容,虽然知道临川王殿下一向是力主抗敌,可毕竟如今情势对大秦越发不利,且他又重疾初愈,还是有不少百姓担心他会不会先顾着自己性命要紧,万想不到他竟会说出与金陵城共存亡这样的承诺来。

一时间,无数人高喊道:“与金陵城共存亡!”“我们愿助殿下守城!”“城在人在,城亡人亡!”

采薇再次示意大家安静,“我们坚守金陵,是为了给鞑子还以颜色,让他们知道我们汉人不是好欺负的,但我们也不能为了一味的和鞑子死拼而白白的牺牲无辜者的生命。所以,凡城中青壮男子,家无负累,愿意助殿下守城者,请到鼓楼东门的募兵处报名从军。”

“至于城中的老弱妇孺,为了大家的安危计,虽然故园难舍,还请大家收拾细软,赶紧离开金陵,逃往别处,毕竟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有当金陵城成为一座除了守军再无百姓的空城,我们才能更放心大胆的守住它,我们每多坚守一天,各位父老乡亲们就越能躲到一处此时还远离战火的地方,织造耕种,充实我大秦的国力。”

“便是留下来守城的将士们,我代我家殿下在这里跟大家保证,虽说战场之上,刀枪无眼,总会有死伤,但殿下在这里跟大家郑重承诺,殿下不但会尽可能长久的守住金陵,更会在城破之时尽可能的保全所有战士的性命。”

“我们得让鞑子知道,想要侵占别人的家园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儿,他们一样也要付出血的代价。我们都是有骨气的华夏儿女,为了保卫我们的国土,我们的家园,我们会和他们死拼到底。就算眼下,我们暂时势弱,可只要我们全国的男女老少均做如是想,大家拧成一股绳儿,齐心协力,总有一天,会把鞑子彻底的赶出去,重新回到属于我们的家园!”

“父老乡亲们,让我们众志成城,军民一心,驱除鞑虏,保家卫国!”

八个传声的汉子高声喊道:“……众志成城,军民一心,驱除鞑虏,保家卫国!”

底下的百姓中也早有不少人跟着振臂高喊道:“和鞑子决一死战!”“守我家园!”“把该死的鞑子赶出去!”

一时间,驱除鞑虏、守护家园的高呼声此起彼伏,最终所有人的呐喊都汇成了整齐有力的同一句话,“保家卫国,驱除鞑虏!”

这喊声是那样的铿锵有力、声震九宵、响遏行云,在金陵这座古老都城的大街小巷,在每一个金陵百姓的心间,久久回荡,经久不息。

☆、第233章

麟德二十四年五月初九,金国豫亲王豪铎派降将张天禄、杨承祖等部于黎明时分在瓜州以西十五里处乘船渡江,在金山击败明防江水师郑鸿逵军,随即登上南岸。

五月十一,豪亲率八万铁骑兵渡江兵临金陵城下,除了定淮门外全是江河不便驻兵外,将金陵城从三面围困起来。

此时的金陵城,已是十室九空,几乎所有的百姓都听从了临川王殿下的安排,收拾好行囊细软,离开了这一座危城。

余下的那些百姓里,有年老体弱的老人,他们本已余日无多,宁愿死在生他养他的家园故土,也不愿再苟延残喘、逃往他乡。

还有一些大夫自愿留下来为将士们治伤。

再有就是不少青年女子也留了下来,说是要同守城的夫婿同生共死。

除了这千余名百姓外,余下的四万人全都是守卫金陵城的战士。金陵原有两万守军,再加上两万临时从城中招募来的民兵,就是这一共四万人,靠着他们的血肉之躯,硬是将人数倍于他们的豪铎大军挡在了金陵城外达十五天之久。

这在之前几乎是所有人都不敢相信的一个奇迹。可是现在,浑身血迹斑斑、疲惫不已的兵士们抬头朝城头看去,红色的王旗正迎风朝展,王旗下临川王的身影依旧挺拔如松。

这位殿下信守了他的承诺,与守城的将士们同甘共苦,这十五天没有离开过城头半步。

在全体将士的心中,只要有这个人在,还有他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