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 (第1/4页)

逃亡长安,被高皇帝废黜了王位;济北王刘兴居举兵造反,当今皇帝发兵诛灭,汉朝因此大安。所以说,做天子的为了国家社稷的安危,就不可能一味顾及亲情。大王倚仗自己是当今皇帝的弟弟,就自以为是,不服汉法,这绝不可能得到什么好结果。大王还收留了很多亡命之徒,这些皇帝陛下都知道得清清楚楚,大王如要改正错误,现在还来得及,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倘若最终逼得皇帝陛下下诏系捕大王,将大王手下官吏全部治罪,大王就会脸面无存,为天下人耻笑了。希望大王三思。

所以现在大王应该赶快上书谢罪,改过从善,皇帝陛下才会开心。这样的话,大王的江山会和汉朝一样永保安宁,这不是两全其美的事吗?事不宜迟,大王还是早点做决断罢!否则后悔晚矣。

这封信写得很长,虽然表面上谆谆告诫,实际上全文充满了恐吓之意,显然都是刘恒的意思。公平地说,刘恒宅心仁厚,是个好皇帝。但既然当了皇帝,玩起了政治,不是你死,便是我活,该狠的时候不狠,那是会跌足后悔的。那时候政治黑暗,失败一方没有通电下野的机会,失败和死亡基本上是一回事。刘恒虽然仁厚,却并不傻,他不会傻到只爱别人,不爱自己。这封信《史记》上没有,《汉书》上记载了,《汉书》的作者班固没有司马迁那么桀骜,大概是想把它当成刘恒仁厚的证据,表明皇帝拿弟弟开刀之前已经有言在先,并非不教而诛,而实际上反而暴露了刘恒的险恶用心。没有这封恐吓信,刘长可能不会造反。

话说刘长接到这封信,果然受不了了。他为人一向骄傲,而且认为自己以前的所作所为都是在哥哥面前撒娇。自己是哥哥唯一活着的弟弟嘛,哥哥担待些是应该的嘛。谁知道哥哥根本不吃他这套呢?恼羞成怒之下,他性格中刚猛的因素开始膨胀了。

那边刘恒把愤怒藏在心里,冷眼观看刘长怎么发展。他需要一个确切的证据,让他可以一下子搞死刘长,不让刘长有咸鱼翻生的机会。

每当这种紧要关头,机会总是会及时到来的。没有机会,也要创造机会。

不久,刘长就派自己的门客,和长安朝臣勾结,又派人带着礼物私通匈奴和闽越,被刘恒抓了个现形。刘恒喜之不禁,立刻下诏逮捕刘长。官吏们经过拷问之后,联名奏上,要求判决刘长弃市。

刘恒假惺惺地下了一封诏书,说:“朕不忍心这样判决淮南王,希望大家再讨论讨论,能否轻判?”有四十三个大臣联合上奏道:“按照法律,只能判处弃市。”刘恒又批复道:“还是赦免刘长死罪罢,不过王位可以免去。”官吏们又请求:“请将刘长流放蜀郡严道(今四川荥经县)的邛邮(今四川荥经县西南)。派遣他的儿子和生了儿子的姬妾跟从他一起居住,县政府为他盖几间房子,每天可以吃三顿(汉代一般百姓只吃两顿)。由政府供给柴火、盐、厨房用具以及床褥。”刘恒又批复道:“当地政府每天给刘长供应五斤肉,二斗酒。除了有儿子的姬妾外,其他他曾经喜欢的美人和材人也可以跟他一起去。”

接着将刘长以前的宠臣门客全部杀光,同时遣送刘长即刻上路,奔赴流放地,用辎车载送,沿途所经过县的县政府必须轮流为刘长提供畜力和食物。

这回刘长是栽到家了,这个骄傲的人,原先是南面诸侯,在自己国内呼风唤雨,突然一下子就被流放到落后蜀地的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严道(汉代汉人的城邑称县,蛮夷杂处的城邑称道),而且规定只能居住在严道下属的一个叫做邛的山间邮局,心里自然想不开。大城市过惯了,谁愿意去山里当乡下人啊,整天见不到两个人,气候不习惯不说,周围还都是蛮夷,语言都不通。他痛哭流涕地对自己的侍者说:“谁夸老子很刚猛,如果我不是骄傲刚猛,怎么会落到这般田地?”于是他决定了:宁死不屈。

他采用的方法是绝食。

小章:第七集

绝食是个很可爱的话题,从中可以发掘很多有趣的事。有的绝食是当事人真的对生活彻底丧失了信心,真的不想活了。但这种情况比较少,因为绝食而死,毕竟拖拖拉拉,死得比较痛苦,一般人宁愿自刎、服毒或者高坠。选用绝食作为自杀办法,只可能有两个原因:

(1) 爱美。(自刎、服毒、上吊或者高坠都死得比较难看。当然绝食而死也会瘦得皮包骨头,这个原因看来比较牵强。)

(2) 没有别的自杀条件。(自刎要刀剑,服毒要毒药,上吊要绳子,高坠要高楼。只有绝食别人无法干涉。所以这一种只可能发生在囚犯身上。)

以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