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 (第1/4页)

七国之乱,刘濞率领的吴楚军队渡过淮水,进攻梁国南面的棘壁(今河南永城西北),顺利击破棘壁守军,锋锐西进,无可抵挡。梁孝王连派两位将军迎击,都大败而归,只能退守都城睢阳(今河南商丘)。吴楚兵围住睢阳,梁孝王吓坏了,疯狂派遣使者向屯扎在昌邑的周亚夫求救,但周亚夫理都不理。他就是要等到吴楚和梁两败俱伤,再来收渔翁之利,硬和吴楚兵打,恐怕也是打不过的。

梁孝王没有办法,只好向皇帝告状,说周亚夫见死不救。刘启派使者命令周亚夫出兵,周亚夫也置若罔闻,声言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刘启虽然拿周亚夫没办法,但心里稍稍有些不悦。

梁孝王见周亚夫靠不上,只好自力更生,派遣韩安国为将军,才偶尔能大败吴楚兵。吴楚兵有点着急了,想往西进击长安,却被梁国挡住去路,只好反过来攻击昌邑的周亚夫军,在下邑(今安徽砀山)和周亚夫军相遇。周亚夫发现吴楚军仍很疯狂,知道还是不能硬碰,又深沟高垒,筑起防御工事,不肯决战。吴楚兵屡次挑战得不到回应,锐气渐渐丧失,加上军粮道路被周亚夫截断,军中大为惊慌。刘濞见势不妙,再这样拖下去,恐怕会全军覆没,于是在一个晚上,派遣一部分军队从东南部佯攻,高声喧哗。哪知这个秘计又被周亚夫识破,周亚夫派遣部队全力防守西北,吴王果然派遣重兵进攻西北,仍是无法攻入。吴楚兵开始锐气尽失,士兵不时地开小差逃亡,没逃的也饿死了不少。二月,吴王见大势已去,长叹一声,率领手下壮士一千多人偷偷趁着夜色逃亡,连自己的军队也不要了,渡过淮水到丹徒县,依附东越。他这么弃军一跑,军队顿时散乱,几乎都投降了梁孝王和周亚夫。吴楚两国从起兵到败亡,不到两个月。

东越兵共有一万多人,吴王在东越收聚自己的残兵败卒,准备再找机会和汉朝决一死战。这时汉朝使者到了。

使者要求东越王立刻把吴王的头献上,否则将来击破七国之后,征讨东越;如果听汉朝的话,则重重有赏。东越王权衡利害,决定出卖吴王。他派人骗吴王说:“我们刚刚征召了很多士卒,请大王亲自去犒劳一下,鼓舞士气。”

刘濞毫不怀疑,跟着去了,到了目的地,东越王埋伏的刀斧手像马蜂一样轰的涌出,长矛如林,刺向刘濞。刘濞身上当场被刺了几十个血孔,变成了马蜂窝,倒在血泊中。

东越王利索地用盒子盛上刘濞的首级,用石灰水消毒浸泡晒干,贴上封条,认真地盖上“包裹”和“邮资已付”两枚邮戳,交付给大汉邮局,通过邮传车送往长安。

在七国地界,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菑川王刘贤率领的军队也没有战果,他们围困临淄,围了三个月,都没有攻下。齐王派遣路中大夫去长安求救,刘启让他回来告诉齐王坚守,救兵很快就会击破吴楚,再进军解齐国之围。路中大夫回到临淄,发现临淄被围得像铁桶一样,根本就进不了城。三国军队抓住了他,逼他发下誓言:“你去告诉齐王,吴楚兵已经击破汉兵,救兵不可能来了。赶快投降罢,不然我们攻下临淄,将要屠城。”

路中大夫爽快地答应了,来到城下,望见齐王在城楼上,大声道:“汉朝已经发兵百万,让太尉周亚夫击破吴楚,正要率兵前来救援,大王再坚守几天,千万不要投降。”

三国王大怒,杀了路中大夫。齐王本来已经决定要投降了,和三国国王有过私下接触,只是还没有正式在和约上签字。听路中大夫这么一说,当即反悔,坚决不肯投降。

周亚夫击破吴楚军,刘启大喜,下诏给周亚夫:“将军立即发兵追击胶西王刘卬等,越是勇猛多杀,功劳越大,敌军三百石以上的官吏,不要俘虏,全部杀死,不许赦免,有敢于议论我这封诏书或者不遵从诏书的,全部腰斩。”一副残忍无耻的得意嘴脸。

汉兵由栾布和曹窋率领,进逼临淄,胶西三国见汉兵追至,都率兵回国,可是有什么用?刘卬回到家里,马上打着赤脚,坐在草堆里,喝清水,向太后道歉。他的太子刘德劝他:“汉兵虽然来了,臣认为他们已经很疲惫,可以袭破。希望大王收集残兵进击,如果还是打不赢,再逃入海中当海盗不迟。”

胶西王沮丧道:“我的士卒都吓破了胆,没有用了。”不听。这时他接到汉兵首领弓高侯韩颓当的书信,信上说:“奉诏诛杀不义,投降者可以赦免,官复原职;不投降者击灭,大王就看着办罢。”

刘卬把身上的衣服一脱,光着膀子跑到汉军军营中,叩头谢罪:“臣刘卬奉法不谨,让百姓受到惊吓,以至于要麻烦将军远道来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