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部分 (第1/4页)

供方便。

有片刻的功夫。杨坚默不作声。确认了怀荒军的战绩之后。他心中惊讶的则是武州军的实力了。一支这么短时间内成立的乌合之众,竟然有这等战力,这不得不让他惊叹。

“武州军的情况,”他缓缓的开口道,“一切的情况,朕都要知道。”

“请陛下放心,微臣已经加派人手往怀荒去,要不了多久。必定能将怀荒军的一切情况都掌握手中,禀报陛下。”

又沉默了一阵。杨坚从一位宫女手里接过一杯茶,不是传统的煮茶,而是今年才从江南开始流传开来的泡茶,淡淡的茶香沁人心脾,他用嘴唇轻轻的砸巴一下,他也已经开始渐渐习惯了这种绿茶了。若有所思的端详着手里的越窖青瓷茶杯,这绿茶好像也是杨林最开始发明的炒制之法,如今据说这江南的绿茶买卖,多集中于晋王之手。由此他进而想到,似乎在杨林的武州军,好像有一部份人曾经是晋王的亲信卫士。自己的次子杨广和失散多年的长孙杨林,他们之间难道也有什么关联?

杨约似乎猜出了皇帝心中在想着什么,其实在他的一连串对易风的调查之中,他也发现了一些隐秘的蛛丝马迹。比如易风南下江淮的那段时间,太子的黑铁卫曾经在江南活动。而那段时间,晋王的亲信人马也调动频繁。再有,这绿茶生意一开始是高家的,但现在却完全成了晋王府暗中掌控。而易风的武州军中,却也有不少的晋王府卫士和武官们。此外,还有许多这样的线索,不过他并没有再深入调查下去,大哥杨素曾经隐晦的暗示过他,这里面似乎有什么不能触碰的东西。

因此他立即控制了调查方向,那些线索被他掐断,但没有隐藏。

他在等着皇帝自己发现那些问题,免得日后真的查出什么天大的问题,他自己会担待不起。只要是皇帝自己发现的问题,不管是什么天大的问题,皇帝最后总能盖的住的。

“杨约,朕听说武州军现有有兵马十万?”杨坚站起来,在书房里来回踱步,然后用有些严肃的语气低声问。

“回陛下,初步得到的消息,刚获得北上大捷的易风,已经完成了武州军的又一次扩编。他在北方三蕃中招募了一万余新兵,然后又在怀荒招募了大批新兵。如今易风麾下,有三个野战军和三个守备军。每个军人数将近一万八千人,六军相加,其人数确已达十万之众。”

“野战军?守备军?”杨坚问。

“这是易风麾下兵马的编制,野战军都是行营编制,是其麾下最精锐的兵马,每军以营团都队伙伍编制,共辖六营五团,三步营一骑营一车营外加一个辎重营,此外还有直属的六个团。这是易风手下最精锐的兵马,平时都驻扎于怀荒连城周边。而三个守备军,则是镇戍兵,每镇城驻兵一营五百人马,每戍堡驻兵一队五十人马。武州原有十四个军镇一百余个戍堡,这次易风北上与三蕃盟约后,易风已经与奚人达成协议,武州军在奚境西面山区河谷中修建镇堡,开垦囤田,修建道路,加强交易,因此怀荒正在新建大批军镇戍堡还有巡逻队和巡检司。镇戍人马因此大增,如今也统编成三个军,但这三个军战力不如野战军,只负责戍守城堡,巡逻道路,平常只以团为最大单位分守各城,团以上的营和军暂时都是虚置。”

杨坚暗中吸了口气,原以为十万人只是个虚数,原来却是真真确确的十万人。这让他有些恍惚,杨林怎么可能这么短时间内就拉出这样一支大军。

“陛下其实不必太过担心,武州军真正精锐之兵不过两三万之数,易风大肆扩充兵马,据说是有感于突厥人的压迫,不得已全力防范。但兵贵精不贵多,易风若是保持两三万人规模,其兵马战力能达到最佳,但现在一下子扩充到十万,只怕战力不增反降。不仅面临新兵太多指挥不利的麻烦,最重要的是如此多的兵马,养兵可是很困难的。更何况,易风的这十万兵全都是常备兵!”

“常备兵!”杨坚也知道这三个字意味着什么。大隋有多少兵,百来万是有的,但常备兵多少?兵部的记录是七十万。但七十万中还有不少是轮番上戍的府兵,真正算起来,大隋的常备兵估计也就是四五十万人左右。当然,这可能还得包括一部份的镇戍兵。连京师,除了数量不多的亲勋卫和禁卫兵马,多数的兵马也都是各地轮流进京的戍卫府兵而已。大隋朝每次征战,绝大多数的兵,也都得临时征召集结。用一个州养十万常备军,真是想都不敢想的。

杨坚摇了摇头,看来自己那个长孙虽然勇猛能打,而且还写的一手好诗作的一手好画,但还终究是太嫩了些。兵可不是越多越好的,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