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部分 (第1/4页)

北衙禁军最终将是五卫十军三十万禁军编制,而南衙十二卫,将依然保持每卫四万人的编制。十二卫保持四十八万的数量。

不过南衙军与北衙军是完全不同的,北衙军是禁军,拱卫京师以及京畿地区,同时还会驻守在一些大城,定期轮换。北衙三十万禁军都将是职业军人,他们是募兵制,自府兵和边军中招募健壮勇武者,是常备军,有月俸禄米。朝廷提供装备,是拿薪水的职业兵。而南衙则将完全不同,南衙府兵,依然是朝廷原来的府兵。自百姓之中招募年青强壮者为府兵,然后朝廷授予他们田地。平时府兵在家务农,但做为府兵他们得到田地种田不需要再绞租庸调。只是每年轮番集结训练,并轮流驻守地方。以及番上入京护卫。府兵得自备武器装备,没有军饷。平时归属于各个骠骑府和车骑府,各府有少量的军官和士官,属于职业军人,有薪俸。战时,朝廷征调府兵集结作战,提供粮草,并发给津贴赏赐,战后返乡归家。府兵为终身制,直到五十岁后退出府兵,他们的田可以继续免赋耕种到死亡,府兵去世后所授的府田退回军府。

而边衙的兵则属于义务兵,每个大隋的成年男丁都有义务服兵役,每个健康的成年男丁需到边镇边军中服役三年。三年后,未提升为军官者,退役回乡。边军的士兵有服役津贴,但没有薪俸。不过若有表现出众者,会提拔入北衙禁军,或役满回乡后有机会优秀选为府兵。

王保向易风禀报道,“枢密院按殿下的计划,打算自各军中精选二十万补入北衙五卫十军,然后剩下的全部都编入南衙十二卫。不过南衙十二卫只有四十八万的编制,如今除了京畿这几十万兵马,各地还有大约三十万的在编府兵。因此,最后我们可能会解散掉大约三十万老弱,让他们解甲归田。”

“兵不在多,而在于精。”易风对枢密院的计划还是持肯定态度的。兵多不代表就军强,兵多反而最直观的体现是国家负担的巨大压力。易风要把军队编入三衙,弄出了三种兵制,募兵制、府兵制、义务兵制,除了分权外,最大的考虑也是出于财政后勤负担,养百万军队,那是相当恐怖的。通过这种组合式的兵制,朝廷的常备军只有三十万,这些军队都是募集而来的精兵,拿着薪水的职业军人。而数量更多的南衙十二卫,则是府兵,除了授给田地,免除田赋外,朝廷是不需要供养这几十万人的,他们自给自足,每年保持着足够的训练,并且同时保持着四分之一的数量在驻守地方。遇战事,还能迅速集结起所有的府兵。边军采用少量职业军官配义务兵,更是为节省军费开支,同时也源源不断的为朝廷训练足够的预备军,若战事需要,随时可以征召这些服过几年兵役,有着不错军事素养的退役边兵们。

原来朝廷绝大多数的兵都是府兵,少量边地的镇戍兵。易风新建了北衙禁军,增加了一支数量不菲的常备军,增加的军费不是个小数字。不过易风依然坚持要建这支常备禁军,同时这次还再次扩大了禁军的数量,不论是国内还是边疆的形势,都并不好。而且,易风也不打算只是无为而治,他希望能够开拓疆土,提升华夏的生存空间。

“该撤的就撤,尤其有一点很重要,对于军官,等裁撤三十万人后,就接着对原各军中的军官们进行严格考核,不合格者都一律裁退。”一支军队,统帅是灵魂,士官们是骨架,将军们是脊梁,装备就是将士们的胆,缺一而不可。原来军队中,许多军官,都是官员子弟们承荫入仕,许多根本没有半点经验一入军中就当将军,真正的外行统领内行。对于这种行为,易风是打算坚决杜绝的。

易风转头问刘文静,“我们现在财政方面还宽裕吗?”

“殿下需要多少?”刘文静有些财大气粗,突厥南下很快被击败,叛乱也迅速平定,怀荒的市场很快重开,而且随着杨林地位的提高,易风控制下的商业贸易也越加的繁荣,商品流通迅速。易风自己名下的诸多产业每天都为易风带来大量收入,同时怀荒市场与诸城税制改革后,税收也大大增多,工商税关税是一笔极大的数量。而如今易风执政,关东各地已经初步稳定,新的税制已经推行下去,新的税收对于普通百姓并没有什么影响,但从各地收上来的税收都大幅度上升,加上刚经过了夏收,现在易风的手里确实是粮食满仓,银钱满库。更何况,刚刚的这场叛乱平定后,又将会有大量卷入叛乱之中的贵族官员们要被抄没家产,这也是一笔巨大的额外收入。

“尽量多调集一些钱,这次禅位典礼要办的隆重热闹一些。登极之后,顺便举行一起阅兵仪式,搞的盛大一些。然后是授勋仪式,到时要给今年北伐和平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