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部分 (第1/4页)

书雁的故事,要从建陵末年说起。

这一年,书雁八岁。八岁的小丫头对一切事情都懵懵懂懂,却偏又到了好奇心初绽的年纪。书雁出身书香世家,父亲是一家私塾的教书先生,还曾被王孙贵胄之家请入过京城做贵族子弟的老师。在京城的那些年,书雁的父亲和母亲相隔两地,常以鸿雁传书诉说心绪,后二人结为伉俪,便为其独生的女儿取名为书雁,以纪念那段两地相思的日子。

在父母恩爱的熏陶下,书雁一天天长大。她很憧憬,想象着自己以后会嫁给一个怎样的男子。也许他家境殷实、相貌英俊,又或者他才华横溢、满腹经纶。即使这些他都没有,至少,他要像父亲待母亲一样好。

每当她对母亲说起这些,母亲便只是笑笑,轻轻点了下她的脑门,“小丫头,这么小就迫不及待想把自己嫁出去,真不害臊。”

书雁便一下子红了脸,娇羞道:“哪有……”

书雁的姑姑是一名琴师,平日里最喜穿白衣,仿若天上的仙子下凡。书雁能够弹得一手好琴,正是因其师从于这个貌美却清冷的女子。她叫云琴,仿佛天生为弹琴而生。当她弹琴的时候,仿佛整个人都已融入了琴弦之中,灵魂早已随着弹拨的音符间流走。可就是这样一位伊人,却不苟言笑,对其追求者更是从未有过半分亲近,洁身自好已经达到了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地步。书雁知道,云琴姑姑心性高些,对择偶一事抱着宁缺毋滥的心态,对一般的男子看不上眼。父亲见其已年过双十,也曾给她说过几门亲事,但后来也都不了了之。

于是,云琴就这样,守身如玉地孤身一人,每日与琴相伴,不知何时良人才能够出现。

那时的书雁甚至还幻想过,也许自己会比云琴姑姑早一步碰见自己的真命天子呢!

建陵末年,秋分。书雁随父亲一同前往京城,参加在京城举办的三年一届的京城诗会。这是全国各地文人最为期盼的时刻,谁若是能在此时崭露头角,便能在文坛小有名气,甚至得到文坛大家指点也未尝可知。所以,这对于文人来说,是求之不得的机遇。

书雁的父亲早已不需要这样的诗会来提升名气,其中参与的大多是年轻书生,因此,带书雁过来不过只是凑个热闹,给她提前感受一番文学的氛围罢了。

就是在诗会上,书雁认识了苏杨林。

是年,苏杨林年方弱冠。书雁一眼便从纷杂的人群中注意到了这个年轻英俊的书生。他一身朴素的白衣,并无锦衣华服,却仿佛浑然天成地带着一股贵气。父亲顺着书雁的眼神望过去,也关注到了此人,眸中含笑,似是自言自语又似是刻意在对书雁说:“此人气质不凡,当非池中物。”

书雁低下头,却遮掩不住脸颊上的一抹红霞。

后来的发展正如父亲所预料一般,苏杨林在诗会上才惊四座,一夜之间京城闻名。不少佳人也听闻了京城才子苏杨林的名号,其独创诗词也被编曲而歌,成为风月场所中曼妙佳人口中的婉转莺音,一时风头无两。

八岁的书雁,并不懂得什么是喜欢,什么是仰慕。她只是在心底里记住了这个人,记住了他的容颜,他的才华,和父亲评价他“气质不凡,当非池中物”。

诗会之后,书雁和父亲又在京城住了一段日子,打算入冬后再走。这段期间,他们暂住在父亲的一位朋友家。这位朋友也是一位文坛大家,在文坛享有盛誉,只是当时书雁对这些并无概念,便也未曾多想。直到……某一天,苏杨林来拜访此人,书雁再一次见到了他。

那时书雁在心里想,这是命运么?她原本只想在角落里默默地偷看他,却不料父亲的这位朋友竟唤了她来:“书雁,来见见我们这位京城大才子,以后人家可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啊!”

书雁便怯生生地从屏风后走了出来,“见过苏公子。”

苏杨林见书雁生得乖巧可爱,便含笑问道:“小姑娘,多大了?”

书雁羞涩答道:“八……八岁了。”

苏杨林微微一笑,他很喜欢这个小姑娘,当然,只是喜欢。

这是二人的第一次对话。自那以后,二人算是结识,虽说两人有着十二岁的年龄差距,但在那样一个时代,男子年长女子一些没有什么,即使是心智成熟的少女也有多半倾心于成熟稳重的中年男子,加之长辈们能看得出来苏杨林对书雁也是有隐隐几分好感的,因此,大家都认为再过几年,待书雁渐渐出落为少女之时,二人也许能够成就一段好姻缘。

只是现在,书雁尚小,书雁的父亲自然不会允许两人有出格的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