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部分 (第1/4页)

部队抵达松山的不过一万余人。双方统帅对各自的优劣心知肚明。作为明军统帅的黄得功自然打算抓住清军主力后,倾全军之力孤注一战。以求一战定乾坤彻底扫清满清在关外的有生力量。但清军主帅满达海从一开始就抱定了步步为营,以守为战的战略。对明军多次的正面挑衅视而不见。打算利用自己在地利以及骑兵上的优势与明军周旋于白山黑水之间。妄图最终将明军拖死在关外的群山之中。

然而接下来急转直下的战局却远远朝出了满达海事先的预计。先是明军舰队自海上袭击锦州,炮轰山海关。明陆军在海上舰队的掩护下趁此机会,自山至海,横截清军饷道,迫使锦州受困。再是英亲王阿济格战死山西。晋陕陷落,京畿受制,中原战势急剧恶化。一切的一切都不支持满达海在辽东与明军打持久战。为了尽快夺回盛京,为了将明军赶出辽东,为了能让十数万八旗老弱撤回关外。满达海最后还是选择了同明军在松山一决雌雄做个了结。

然而面对在人数处于劣势的明军,满达海心里却是一阵心惊。他同明朝的官军交战多年,期间也同隆武朝的官军交过手。但多数情况下都是一些零散的攻城,或是同姜镶部之类的义军在山野间打游击。却从没有和隆武朝的官军在野外堂堂正正地对过阵。更从未看见过明朝官军的阵容有如此严整的。自己的人数虽多可真正有威力,够射程的将军炮只有40门。其余的劈山炮数量是不少,但在威力和射程上与明军的野战炮相差甚远。至于火枪的数量更是不能同日而语。

眼看着远处明军密集的火炮,严谨的阵容,满达海深知今日之战必将是伏尸遍野,血流成河。但一想到松山一战的意义和规模,他不禁又开始热血沸腾起来。却见他扬鞭直指战场高声鼓舞道:“今日一战事关我大清存亡。敌人倚仗火器犀利,妄图一战取胜,占我辽东故土。我军全体将士,务必拼力杀贼,挫敌锐气,收复盛京,保我家园!”

“谨遵王爷严令,拼力杀贼!”

“拼力杀贼!”

“拼力杀贼!”

清军阵营中立刻响起一片排山倒海般的欢呼声。从将领到士兵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泛着肃杀的红光。此刻就连一旁荷兰军事顾问揆一也被这高昂的士气所感染了。却听他激动地向满达海赞叹道:“王爷,您即将指挥的是一场伟大的会战。这样大规模的会战简直可以与布莱登菲尔德会战相媲美。您瞧,士兵们的士气是多么的旺盛。他们急切盼望着一场伟大的胜利。”

“哦?揆一将军在荷兰也曾经历过相似的会战吗?”满达海回头饶有兴趣的问道。他虽然不知道布莱登菲尔德会战是怎么回事。但眼看揆一一副兴奋的模样,想必那也是一场惊天动地的大战。

“布莱登菲尔德会战是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与巴伐利亚军司令提利伯爵在莱比锡附近展开了一场大战。那场大战左右了整个欧洲大陆的战局。很遗憾,那时我还是个孩子。不过今天能参加在松山的这场大战同样是我的荣幸。相信通过王爷的指挥,最后的胜利与荣誉一定是属于大清的。”揆一自信说道。在他看来就人数上清军占有绝对的优势。虽然火炮和火枪比明军少。但他相信清军通过兵种配置上的“优势”就能弥补火力上的劣势。以揆一的经验来看所有的火力一齐发射的震撼力和杀伤效果是惊人的,却保持不了火力的连续性。再加上燧发火枪射程近、精度又差。而按照欧洲的经验来说一排带刺刀的火枪队效果远没有长矛+火枪来得好。所以明军的阵型与兵种配置在揆一眼中简直就是一帮外行人。一群拿着火枪却不懂得战争艺术的乡巴佬。

满达海虽不是好大喜功之人,但恭维的话总是让人难以拒绝的。于是他欣然抱拳道:“那就承揆一将军贵言了。”

此时已交辰时。站在满达海左右的文武官员,见南面树林背后,人马活动频繁,旗帜走动,均知道明军即将开始进攻。却听一旁的尼堪一个抱拳请战道:“王爷,我军已然准备完毕,还是先发制人的好。王爷,请下令开炮!”

满达海听罢点了点头,最后望了一眼对面的明军。终于下定了决心的他举起一只手,朝一个旗鼓官下令道:“传令擂鼓!”

就这样趁着清军沉闷果敢的鼓声,在辽东晌午的艳阳下,第二次松山会战正式拉开了序幕。放眼望去白茫茫地一片清军在鼓声中逐渐来近,而对面的明军却只是稍稍向前迎去,转而又采取等待态势。看样子并没有迎击清军的打算。同样的清军似乎也不想就此做正面冲锋,仅向前移动了少许便停了下来。如今的清军已不再是对火器毫无认识的蛮族。而明军亦不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