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部分 (第1/4页)

“谢陛下。”此刻的众臣眼见一身戎装打扮的女皇陛下,一种难以言喻的亲近感油然而声。虽说在场的众人都是随孙露征战多年的老将了。但此时的一干人等早已不是当年的征战沙场时的伙伴关系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等级森严的君臣关系。当然孙露一直也在努力消除这种君臣之间的隔阂,并颁布了新的《中华礼制》。但众人内心深处父子君臣的想法却不是一道圣旨可以轻易改变的。君是君,臣是臣,按以前的礼制是不能同桌吃饭的。因此几乎每一个人都报着受宠若惊,忐忑不安的心情一一入席了。

臣子们虽显得有些局促,好在作为皇帝的孙露本人对父子君臣的东西本就不放在心上。加上她与在场的不少将领都曾一同征战过沙场。只要几杯水酒下肚,再历数一番众人所一同经历过的那些大小阵仗,现场略带拘束的气氛顿时就轻松了不少。于是,在酒过三询之后,孙露举起酒杯向众人开口道:“没想到一晃这么多年过去了。朕与诸位所经历的大小战役竟如此之多。想来没有诸位的在沙场上的出生入死就没有现在的朕,更没有如今的大中华帝国。来!朕在这里再敬诸位一杯!”

“陛下言重了。其实应该说是陛下成全了臣等如今的功绩才是。当年若是没有陛下一语道醒梦中人,臣也就不会弃笔从戎。更不会放弃科考留在岭南同陛下一起组织义军北上勤王,驱逐鞑虏了。”张家玉同样举起了酒杯满怀敬意的说道。作为帝国军队以及复兴党的元老级人物,张家玉对孙露始终充满着敬慕之情。在他看来,如果孙露没有出现,那对整个中原来说将是一场旷世的灾难。自认饱读诗书兵法的张家玉,知道那时的明王朝已经岌岌可危,也知道战争的残酷。但在经历了十数年的征战之后,他终于明白了以明朝当时的情况,并非靠几条智谋就可以挽救的。儒家的经世治道之学在那种兵败如山倒的情况下根本起不了作用。唯有孙露的铁血手腕才能将这个已然腐怀的国家从泥潭中拖出来,才能使得整个民族得以复兴。

“是啊。如果没有陛下,我老王现在还在山沟里做土大王呢。哪儿做得今天的大元帅呢。”王兴紧跟着举杯附和道。与张家玉不同,王兴从未考虑过什么民族兴亡之类的问题。他同他的义军被孙露的民团打败并收服的。从那是起王兴便死心塌地的跟着眼前这个女人转战南北。为的就是报答当年孙露对他的知遇之恩。

“陛下,臣虽未能像张元帅、王元帅那般追随陛下转战中原。但若是没有陛下力挽狂澜拯救,臣与数千万关中百姓至今还在受那鞑子的欺辱呢。”头一次同女皇如此亲近畅言的姜镶,此刻亦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举杯高声赞道。孙露对他来说一直是一个谜一样的女子。姜镶之前对孙露的了解除了李虎等人的介绍外,就靠那些一道又一道来自南京的密令了。这些密令每一次都能精准地把握住局势的发展,让看似弱小的第五军团在太行山地区占尽先机。也使得姜镶对那个远在南京运筹帷幄的孙首相钦佩不已。

“姜将军说得是。老身活了这么大把岁数,征讨过流寇,抵御过东虏。能将中原的这两大祸害一并连根铲除的,也就只有陛下一人了。”已是年近八旬高龄的秦良玉无疑是帝国军团的一个传奇。但在她看来孙露才是整个中原的传奇。同为女将出身,秦良玉对孙露的感情更多了一份敬仰。

“总之就一句话。没有陛下就没有臣等的今天。所以这杯酒应该是臣等敬您才是。”眼见众人都举杯回敬,黄得功自然也是不甘落后道。从最初平起平坐的军阀关系,到后来携手共进的盟友关系,再到之后的直属关系,直到如今的君臣关系。这一路走来黄得功与孙露的关系变化无疑是最为微妙的。

“那里,说实话朕不过是一介女流,能有今天完全是靠诸位的鼎立相助。这杯酒还是由朕先干为尽吧。”孙露说罢便爽快的将水酒一饮而尽。

周围的群臣见状也随着饮尽了杯中的水酒。眼见此时的张家玉又独自斟了一杯水酒,突然向孙露跪敬道:“陛下当年在新安曾经说要驱除靼虏、复兴中华、各族平等、平均地权。如今这四句话中的前三句,陛下均已用铁与血实现了。臣为能追随陛下这样的有道明君而感到万分的荣幸。如今肆虐我中华大地的战火已然熄灭,天下太平万众归心。接下来的事情已不再是单纯用剑与火就能解决得了的。陛下现在需要的是能为陛下治国的栋梁之才,而不是臣等只知杀戮的武夫。所以臣恳请陛下,允许臣等告老还乡。”

“是啊,陛下。如今中原太平,四夷臣服。既然没有大仗可打,臣等还是买点田产房屋,给子孙留点家业,快快活活度个晚年吧。”王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