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部分 (第1/4页)

64 开国门东瀛受冲击 图奋进倭使窥天学

虽说是被人当贼似的防着,可连日来留宿德庆楼的倭国代表却始终显得兴致昂然。似乎燕京城里的每一样事物在他们眼中都是那么的令人激动,似乎每一个与他们接触的上国人都能让他们惊为天人。动不动就惊叹“这是该跪着欣赏的艺术”、“堪称世界第一的建筑”……倭国人喜好夸张的性格,正迎合了国人好大喜功的脾胃。这群来自东瀛的“萝卜头”俨然成了不少人眼中知书达理的模范藩夷。

然而众人却不知晓在这一张张谦卑的笑容背后,倭国人内心怀揣着怎样复杂的心理。当他们在赞叹燕京城的繁华时,又是怎样一种矛盾的心态。虽然而今的倭国将六年前的“江户事件”奉为了“开国日”加以纪念。甚至还在天守阁的废墟上建了一座“天守神社”以表纪念。但对于倭国人来说,无论怎么粉饰,与开国经历一样开国的结果同样也是惨痛的。由于生丝、茶叶、蚕种及棉花等原材料的大量出口,造成其价格飞速上涨。在开港后不到一年时间里就猛涨了三倍多,至使日本的丝织业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打击。而且输出商品价格上涨还影响到一般物价,向来稻米充裕的倭国这六年来米价竟也翻涨了三倍。与原材料大量出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棉、毛纺织品为主的大量中国工业品充斥日本市场。这一现象直接导致了日本的手工作坊无法与之竞争,纷纷倒闭,其劳动者大量失业。此外,由于倭国的金银比价是一比五,而国际市场的比价是一比十五。中西方商人纷纷利用其差额,以南美银元套购日本黄金,攫取暴利。致使日本黄金大量外流,使得刚刚才露出萌芽的倭国金融市场严重混乱。并进一步导致包括米、麦、盐等生活必需品在内的物价持续上涨。手工作坊倒闭、物价飞涨,生活的日渐困难使得倭国的不少农民、城市贫民和下级武士沦为了流民。这些在倭国市镇乡野日益增多的流民俨然成了一股不安定的暗流时刻威胁着幕府的统治。

与倭国内忧外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而今蒸蒸日上的中华帝国。眼看着繁华似锦、灯红酒绿的燕京城,联想到本国家乡的悲惨情景。相信任何一个稍微有点血性的人都会在心中蹦发出无尽的愤恨。然而倭国人却以另极为特殊的方式将这股怨恨化做了一种另人不寒而栗的意念。这种意念让他们能将心中的恨意极其自然地掩藏在谦卑的笑容之下,能让他们不惜一切代价执着追随强者。惟有在夜深人静,无人留意之时,他们才会偶尔地流出一丝对强者的恨意。正如此刻在德庆楼地字号客房内应着烛光低声交流着的倭国特使。

“德川君、伊藤君,你们今天拜访了城外的燕京皇家学院感觉怎样啊?”

“三井君,你今天没能随我们一起去真是太可惜了。我从未见过如此壮观的学院,里头的藏书楼包揽了古今各国的典籍。若是能留在这里学习上几年,真是此生无憾了。”

“是啊,三井君。不光是燕京皇家学院令人叹服。就连周边的通州码头也是我所见过的最大的运河码头。白河的一边堆积着如山的盐堆,远远望去就像富士山的积雪一般洁白纯净。另一边则堆满了犹如乌金一般的煤炭。码头上摆放着从各地运来的各色蔬菜水果。河面上的船只更是往来川流不息。据说那些盐和蔬果是要运往北方草原,然后船队再从上游的山地运来煤矿等矿产和来自草原的羊毛。真不愧是上国啊,不但物博,疆域更是广阔得望不到边际。”

一干人等说到这里,眼中不由流露出了贪婪的惊慕之色。如此丰厚的物资同时出现在一个码头,是他们在倭国时想都想象不到的。中原大陆的富庶与文明每每都让来此游历的倭国人又是仰慕又是嫉妒。而眼前这几人更是从一开始就报着极其明确的目标。这其中有幕府特使德川光国、大坂米商三井光一、以及平安名士伊藤仁斋。

在此三个人之中德川光国出身最为高贵,乃是常陆水户城主赖房第三子,亦是此次的主使。三井光一虽是商贾出身,然则在商品经济的推动下,倭国商人、特别是金融高利贷商人的力量逐渐增强。这些金融商拥有巨额财富,不仅控制了幕藩财政,而且对整个社会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大阪富商一怒而天下诸候惊”的局面。因此使团中真正负责商务洽谈的仅三井一人而已。相比其他二人伊藤仁斋似乎与此次商务并无关系。常年在京都堀河家塾授课的他是倭国少数几个研究汉学的学者。伊藤仁斋早年笃信朱子学,不过这些天的接触让他多多少少对汉学又有了一番新认识。

大有逐渐放弃宋学而倾向新学意思的伊藤仁斋,不由跃跃欲试地向一旁的三井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