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部分 (第1/4页)

而在另一边,书房之中的孙露并不知晓儿子在外头打的小算盘。坐书房中她正在重新翻阅黄宗羲刚才交给她的那些报纸。从表面上看上面的内容荒诞不经,但仔细琢磨下来却又像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却听她边翻边问道:“那么两位卿家怎么看这些东西?”

“陛下,刚才殿下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关键不是预言,而是别有用心者的目的。今日是圣人托梦,它日便梦斩白蛇也不一定。所以臣以为朝廷对此事务必”黄宗羲态度坚决的说道。

“陈首相你认为呢?”孙露回头向陈邦彦问道。

“回陛下,就目前来说,朝廷尚未有确凿的证据证明有人在背后操纵相关舆论。依照帝国的律法,这些内容也不足以定下重罪。此外这其中的某些文章还都是以笔名发表的。朝廷最多不过将刊登文章的报馆封闭。如果是那样的话,恕臣直言,封闭报馆将会对朝廷的信誉与仁德造成一定损害。因此臣以为此事还得三思而行。”陈邦彦谨慎地建议道。

“朝廷的信誉与仁德是建立在朝廷威严之上的。现在有人却在底下公然挑衅朝廷的威严。如果朝廷的在这种时候再采取放任的态度,只会让那些刁民得寸进尺。更何况现在还是我朝现在尚处于作战之中,那些无端的流言蜚语同样也是对前方战士的诋毁。”黄宗羲的口气强硬地据理力争道。

眼见黄宗羲一副不正邪风誓不罢休的模样,孙露在心中不禁暗自感叹其在处理国内舆论问题上还远不如陈邦彦来得老练沉稳。或许是与财阀混迹太久的原因,现今的复兴党已越来越缺少当年的铁血意气。在某些方面的保守作风有时还要甚过东林党。相比之下黄宗羲等少壮派的态度则明显要强硬得多。他们一方面同意朝廷与财阀商会合作,另一方面则坚决反对将朝廷当做商会工具,或是让朝廷命官充当财阀的附庸。就这一点来说孙露是十分欣赏黄宗羲等人的立场的。但光有强硬的立场是远远不够的。正确的目标,使用了错误的手段亦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损失。想到这儿孙露便欣然向自己的爱将提醒道:“流言若只是迷信的幻像,那真理的阳光终究会让其烟消云散。倘若它是混入了花圃的婴粟苗,就让我们静下心来拭目以待。待那艳丽的花朵一但绽放,底下的毒根也将随之无所遁形。”

168弘武帝北访收番王 两重臣为国起争执

看着自信的话语从女皇那优雅的双唇中缓缓吐出,黄宗羲心悦诚服地向女皇深深地做了个揖道:“陛下圣明。一切都到不过陛下您的掌握。”

然而孙露却只是上下打量了黄宗羲一番后,不置可否地微微一笑。显然在她的眼中这些个少壮派真正执掌朝堂,尚还欠一些火候。他们有时候还分不清楚什么是自己该插手的,什么时候又该保持一下沉默。不过眼前的情况倒未尝不是一个让他们锻炼的机会。想到这里,她便欣然转口道:“好了,先别去管那些毒草。朕去大同的事安排得怎样了?”

“回陛下,臣等今日在会上已经就陛下您的行程做出了安排。陛下您看九月初出发去大同怎样?秋高气爽,正是远行的好时节。如不出意外,到那时候李将军也该平定蒙古了吧。”陈邦彦连忙接口道。

“恩,那就照内阁的意思去办吧。”孙露听罢爽快地答应道。

“陛下,您真的要在这个时候离开京师去大同吗?要不,还是让那些蒙古王公来南京面圣吧。这样一来也好彰显我朝的威严。”黄宗羲想了一下,不放心的进言道。在他看来女皇在这个时候离开京师总有些不合时宜。若放在西北战局结束后再北上情况或许会更稳定一些。

然而孙露却不以为意地说道:“与蒙古王公会晤一事关系到我朝日后在西北的整个战略,因此此行朕是非去不可。至于京师这里,有陈首相和诸位卿家坐镇,朕自然就不用太过挂心了。”

女皇的这席话听在两位重臣的耳朵里自然是捂心得很,于是两人当下便双双行礼保证道:“臣等定当克尽职守决不辜负陛下您的期望。”

不过礼毕后,黄宗羲又像是不放心似地向女皇探问道:“臣多言。陛下您这次亲自北上接见蒙古王公,是否是想借此契机结束目前的西北之战呢?”

“卿家,为什么会这么想?现在说西北平定还为时过早。不过就目前的局势来看喀尔喀草原上的战火该是停歇的时候了。”孙露望着黄宗羲反问道。

“陛下英明,战事进行到现在这地步,喀尔喀、察哈尔各部都已经对准葛尔人有了深入的了解。特别是去年冬天准葛尔部劫掠苏尼特草原以及察哈尔部牧场等倒行逆施的举动更是引得草原各部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