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部分 (第1/4页)

显然对于这个时代中原大多数老百姓来说,这世界就像戏文一样,要么是忠角,要么是奸角。忠角必然是“高大全”,没有半点缺点。奸角则一定是形容丑陋,无恶不作。如果女皇与皇夫是好人,那倭人一定是恶人。至于那些有关华商在外作恶的报导,则更不能为百姓所接受。虽然在人们的眼中惟利是图的商人并不是什么好东西。但他们在国外代表的终究是中华朝百姓。说华人在外作恶不就是说华人是恶人吗。一根肠子到底的中华朝老百姓可不愿意自己不明不白地变成为恶人。正如当年海盗肆虐东南沿海时,人们更习惯称其为“倭寇”,虽然在这些海盗中中国海盗远比倭国浪人来得多。因此面对那些小报的报导,大多数中华朝百姓都选择了集体失明。

而在另一方面,当皇夫遇刺身亡的消息由沿海迅速像内陆传播之时,倭国列岛本身也正处于一片混乱之中。实际上,就在杨绍清在燕京遇刺身亡的前三天,以萨摩长州为首的西南诸藩就已经打起了“尊皇倒幕”的战旗,以号称“百万”的兵力向德川幕府发起了攻势。原本依照倒幕派的计划,其本土的起事时间本应该安排在中原行刺之后。然而,期间作为重要环节的火烧京都营救天皇计划却并没有成功。结果仓促之间倒幕派只得将起事时间临时提前。不过倭国与中原的千里相隔,让三天的时间差并没有影响到中原的那次行刺。而此刻的倒幕派亦不清楚自己在中原的计划是否成功。偶然、必然、阴谋、意外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让弘武九年的这个冬天充满了变数。

196德川幕府楚歌四面 西北诸藩勤皇倒幕

清晨,薄雾弥漫着整个京都城,湿漉漉的空气中至今还残存着刺鼻的糊味。回想起十五天前的那场骇人的大火,京都城的百姓至今都还心有余悸。虽说那一次倒幕派最终没能劫走天皇,但犹如野火一般的战火却已经在东瀛列岛上如火如荼地蔓延开了。由于德川幕府这些年来一直都奉行亲华政策,对内又竭力压制各地方势力。因此倒幕派的起事在第一时间就博得了多数城主、大名们的相应。各地慕名加入的大小武士更是数不甚数。不可否认,德川幕府的统治为倭国带来了难得的繁荣与安定。但这种安逸的生活对倭国的武士来说却并不是一件好事。特殊的身份让他们无法放下架子像寻常百姓那样经商务农,加之幕府不断地增强中央集权削弱武士阶级的特权。这一切均使得不少倭国的武士对德川幕府充满了恨意。而今倒幕派的起事就像是一道灵光给了倭国武士们新的希望。使他们仿佛有看见了战国时代的重新到来。

不过,不管倭国各地的战火打得如何激烈。作为倭国正统意义上的国都京都表面上依旧是一副风平浪静的模样。但在私底下人们还是会忍不住偷偷讨论一下外界的局势。京都城内的亲幕势力更是整日深居简出不敢随意的抛头露面。生怕在哪个不知名的角落里会突然窜出几个倒幕派的刺客结果了他们的性命。

如果不是想借助天皇的威势也压制现今日渐猖狂的西南诸藩,酒井宗胜同也不会在这种敏感的时刻离开自己在江户的老巢来到京都。迄今为止幕府方面至少已有7名高官僚死于倒幕派的刺客之手。但相比被刺客袭击的危险,而今倒幕派势如破竹的攻势更让酒井宗胜寝食难安。秦津、四国成为倒幕派的天下那自是不用说了。最让德川幕府震惊的是倒幕军团竟只花了五天的时间连下福山、冈山,大有围攻京都之势。此外北方诸番在倒幕派的鼓动下亦开始蠢蠢欲动起来。面对而今四面楚歌的处境,老谋深算的酒井宗胜十分清楚除非自己能在战场上给予倒幕派以重创,否则德川幕府辛苦建立起来的百年威望瞬间就会像沙砾一样被倒幕的大潮给冲刷得一干二净。为此酒井宗胜最终选择亲临京都指挥作战。

毫无疑问,这将是一场事关生死的决战。但就目前来说无论是倒幕派还是德川幕府本身却都还没有进入主战场决战的意思。趁着双方积聚实力的大战间隙,酒井宗胜特地找来了水户藩新任藩主德川光国前来商议之后的计划。

“光国见过将军大人。”庭院中一身戎装的德川光国恭敬地向酒井宗胜行礼道:“此次能在大人您的麾下讨贼是光国莫大的荣幸。”

“阁下真是太客气了。这次水户藩所带来的两千火枪兵对幕府来说可谓是神兵天降。日后老夫还得多多仰仗阁下您啊。”酒井宗胜眉开眼笑着说道。

“大人你过奖了。火枪兵其实并没有传闻中的那么厉害。不过在下带来的八门野战炮多少还是能派上些用处的。将军您如果不嫌弃的话,在下十分愿意为您的大军提供火力掩护。”德川光国谦逊的说道。作为一个亲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