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6部分 (第1/4页)

正当吴伟业在朱国桢的调解下与众人达成妥协之时,陪审团的午餐时间也随之结束了。却见门外来了一个身着皂服的小吏恭敬地向众人行礼道:“诸位先生,升堂的时间到了。”

“哦,这么快啊。看来咱们今天的这顿饭吃得还真够长的呢。朱国桢一边打趣地说着,一边起身向吴伟业拱手道:“吴老先生请。”

弘武十一年农历三月十六,在经过长达半年的激烈辩论后,陪审团终于就皇室遇刺一案作出了裁决。以岛津父子为首的十六名案犯谋杀、颠覆、恶逆等十多条罪名成立。包括田川次郎在内的四十一名案犯颠覆、恶逆、破坏等罪名成立,单证据不足谋杀罪名不成立。另有四名中华籍案犯因曾经对中华朝表示过不满,拥有叛国动机,故叛国罪成立,成为了中华朝历史上第一批叛国犯。

这样的结果,对于已经等待了将近一年多的中华百姓来说即算不上大快人心。也不算是违背民意。只能说是还算公正吧。事实上,屯长的审判过程早己耗干了老百姓的好奇心。对许多人来说刺皇案唯一还能令他们兴奋的看点只剩下了对岛津父子这两个倭酋的最终行刑。虽然中华朝在立国之初就已宣布废除凌迟等酷刑。但依旧有许多人希望女皇到时候能特事特办来满足一下众人的血腥嗜好。

相比老百姓的跃跃欲试,身为苦主的女皇本人倒是显得颇为镇定。就目前的审判的进展来说还算令她满意。至少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株连情况。而在另一方面相比刺皇案的审判。中华朝内阁的换届显然更并重要。因为对于孙露来说,在这次国会结束后会有不少臣下将向她道别。而萧云似乎就是其中之一。

萧云是在陪审团宣布其裁决后的第三天入宫面圣的。在此之前除了参加例行的内阁会议外,萧云几乎没有入过宫。面对如此情形,那些原本对萧云敢怒不敢言的人无不拍手称快。谨慎一点的,那是黄鹤楼上看翻船——幸灾乐祸。刁钻一点的,则是四处煽风点火落井下石,声称萧云因贤亲王避刺一事得罪了女皇,所以连宫门都进不得了。然而,孙露心里却十分清楚,并不是自己不想见萧云。而是萧云不肯见自己。因此当萧云独自进宫求见之时,孙露心中立刻就萌生了一种不祥的预感。

“萧卿家,你真的要离开吗?”虽然明知萧云决定的事情绝难有挽回的余地,但孙露还是不甘心地询问道。

“是的,陛下。臣意已决。这是臣唯一的选择。”与孙露预计的一样,萧云面不改色的回答道。

“什么唯一选择。萧卿家是在意外界的一些流言吗?这可不像卿家一惯的风格啊。朕已经说过了那件事不怪卿。”孙露连连摇头道。

“回陛下,那些人说得没错。贤亲王之死,军务部拥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军务尚书,臣理应引咎辞职。”萧云说到这里,原本冷峻声调微微带了些颤抖道:“承蒙陛下厚爱,没有治臣失职之罪。让臣能以保存名誊的方式退出内阁。臣在此谢主龙恩。”

眼见萧云说得如此决绝,孙露一时剑也不知如何挽留才好。不得己之下,只能点头答应道:“那好联就准奏,萧卿家你啊,总是让联无法辩驳。”

孙露的最后一句话,即像是玩笑,也像是感叹。眼前的这个男子自起事就跟随自己至今。老实说,孙露从来没有将其视做自己手中的棋子或是工具。在她心目中萧云与张家玉等人一样是与她并肩作战的战友,是可以将自己的后背托付给其的人。虽然这个“战场”并不是在沙场上。想道这里,孙露不由随口问道:“那卿家可有接替人选?”

“回陛下,臣以为甄旭升将军可以胜任军务尚书一职。”萧云不假思索地回答道。

“不错,甄将军确实是个合适的人选。”孙露的脑中立刻显现出了一张文弱而又不失刚正的面容。就军事上来说,甄旭升确实是军务尚书的不二人选。他思维缜密、善于运筹,早在统一战争中就有出色表现,而其在军中的声誊也远较萧云来得好。然而孙露却沉吟了一声道:“朕在战场上可以将朕的后背水付给甄将军,但在另一个特殊的战场上朕恐怕甄将军是帮不上什么忙的。”

面对女皇的质疑,萧云表情严肃地说道:“陛下,恕臣直言。在那个特殊战场,陛下不应该把背交给任何人。包括臣也一样。”

“这么多年了卿家还是这么言辞犀利啊。”给萧云这么一说,孙露不禁苦笑道。随着萧云的离开,孙露确信自己是不会再将自己的后背变给别人了。毕竟那些后来者不像萧云等人那样与自己有着血与火的契

约。想到这儿,孙露略微调整了下情绪,以尽量轻松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