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部分 (第1/4页)

王奇的步兵没来得及全部换装制式铠甲,当步兵的第一批一千套全身甲随同最后一批半身甲送到军营时,出使襄阳的石广元回来了。随同还带来了一个袁术大规模动员士兵,准备向豫州开战的消息。

本来他早就可以回来了,那想到到了宛城附近,却得到消息说袁术已经封锁了通往颍川的道路。并且开始大规模召集兵卒,一副随时准备动武的样子。

石广元不敢怠慢,打听清除袁术的确准备对豫州动手后,就匆匆的绕道汝南,回到了颍川。

王奇早就得到袁术备战的消息,对于石广元的回报也不惊讶,他到是对石广元的襄阳之行更感兴趣。

“广元见到刘景升,商谈抗袁之事有何结果!”在下令全军备战之后,王奇立刻就开始询问起石广元结盟的事宜来。

石广元对于王奇没有先问黄月英的事情,感到很欣慰。主公果然是以事业为重呀。

“主公!刘景升颇有才干,已经答应与我军结盟,准照主公吩咐,双方的盟约文书在此!”石广元递上了一卷文书。

这应该算是历史上第一份正规的结盟条约吧。

王奇也是从韩遂轻易背弃盟约一事才想到这一点的。在汉末三国,信义制度在诸侯之间几乎完全被人所背弃,经常是今天结盟,明天就翻脸。当然,正因为这个时候信义的沦落,重信义才会被人所敬佩,信义精神反而被人提升到了空前的高度。

诸侯之所以经常背弃盟约,主要的当然是利益所驱,但没有正式文件约束也是一大原因。彼此的口头约定,哪怕有相应的文书记录,这种自己单方面写的记录,并不能作为正大光明的佐证。除非有正式的盟约见证人或其他什么的,这种结盟才稍微牢固一点。

王奇用双方君主签署的书面条约来作为盟约的见证,无疑比口头盟约要牢固了很多。不过也并没什么实际约束力。只是这种条约形式现在才刚刚出现,震慑力还比较强,王奇到不怕这个重名誉的刘表会轻易背弃。

接过盟约大致的看了一下。条约的内容很简单,它可不像近代中国的条约那样不公平,上面的约定还是很合理的。政治上互为盟友,共同进退;军事上攻守互助,一致对敌;经济上互通商贸,免征关税。当然,具体的措施,是由颍川书院派出的学生和荆州官员们商谈后,以附约形式,在里面作相应的规定。

王奇看了条约后,发现大致上是很公平,但其中经济上却是自己一方占了很大的便宜。比如说,双方免征对方的进口关税。那时豫州输入荆州的商品,大概是荆州的十来倍。这一免征,豫州没免多少,荆州可是少了很大的一笔收益。

“广元!这条约签得容易吗?呵呵,我看我们好像占了不少便宜呀!”荆州才智之士颇多,不应该会犯这种小错呀。

“呵呵呵!回主公!条约签得是很难,但是里面我们占便宜的部分,却反而是谈得最容易的!”石广元笑道。

“哦!这是为何?”王奇对此很感兴趣。

石广元见王奇对自己的此行如此重视,当然也很高兴了,当下就把襄阳之行一五一十的说了出来,就连自己和水镜山庄发生的争论也直言不讳的讲了出来。

石广元日夜兼程的感到襄阳,却刚好是过完年的时节。

此时荆州的主要官员肯定还在自己家待着,石广元也没有急着去见刘表,而是到了好友水镜先生司马徽的的水镜山庄拜访。一是看望一下旧友,谈谈别后事宜,二是想探寻一下刘表和他的大臣们的底细,便于在谈判时掌握主动。

司马徽的水镜书院在王奇的资金支持下,很快就成为了襄阳的第一大书院,襄阳的豪门富户纷纷将自的子弟送到书院中就读。到了现在,水镜书院在襄阳已经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石广元很快就从司马徽众人口中了解到了荆州众官员的情况,而司马徽等人也从石广元口中得知了王奇的一些事情。

对于王奇的才能,司马徽众人已经是自愧不如了。对王奇提出的自由主义言论也颇为赞同,到是那个君主立宪,书院的众人研究了好几年,都没法达成共识。黄承彦和庞德公对这个东西颇为感兴趣,觉得是一个开创性之举,若真能实施,则是国家之大幸;而司马徽,崔州平,孟公威众人,则认为君不君,臣不臣,乱天下则必此也。

当听到石广元也是赞成此限制王权时,众人各有反映,庞德公是认为找到了知音,司马徽则认为石广元毒害已深,甚至劝他就留在书院,不要回豫州。至于黄承彦,王奇是他的未来女婿,当然不好多作评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