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部分 (第1/4页)

“呵呵!不错!子扬是否已经接到什么消息了?”

“不敢!臣下听说河北大肆征召夫役,心中有所疑虑,才有此猜测!”

“哦!河北大肆征召夫役,他们又准备轻起战端了吗?”吏部尚书荀谌疑虑道。

“河北承平三年,如今府有余粮,库有闲钱,自然是不愿安于北地了!”荀彧毫不意外的道。

“文若!河北府库充足,那朝廷的现状又如何?”

“主公放心!主公治下,徐州豫州皆是产粮之地,南阳关中物产丰富,虽不能尽得,但所产粮食,支付地方军旅亦是绰绰有余!现在朝中所存钱粮,若仅仅是对河北一战,则足以支持一年有余!”荀彧细声说道。

大致情况王奇还是了解的,现在听到荀彧亲口保证,自然是更加放心了。

“好!文若!各位尚书!如今袁绍雇用异族骑兵南下信都,意图不轨,我军随时得做好反击准备,还望各部协调配合,支持前方战事!”王奇沉声下令道。

他并没有说什么时候动手。不是不相信他们,只是觉得没这个必要而已。

“诺!”各部尚书和侍郎躬身领命。

“对了!广元,礼部还得加紧筹办今秋的会试,争取开科取士能够顺利完成!”王奇特意嘱咐礼部尚书石广元。

王奇打下曹操的地盘后,就得派官员到当地管理,这时候才发现官员奇缺。好在前面征召天下名士的行动得了不少人才,勉强一下只得派他们到地方为官,不够的部分,也从颍川书院中抽调了一批士子解决。

但随后问题就出来了,这些人虽然名声很响亮,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真才实学的。有人到地方为官后,竟然下令男女十岁必须成婚,目的是增加人口:不管荒山河涂,一律下令开垦为田地,闹出了不少笑话。考虑这样的情况,王奇正式决定采取科举的方式来取士。

由于预料到各地的传统名士豪门必然会反对这样伤害他们利益的行动,王奇先要求所有的豪门子弟,必须进入颍川书院或者新开的洛阳书院等几个书院学习,在三年后,也就是今年,进行科举大比。同时规定,参加科举的士子,必须是官方指定书院出来的学生。

豪门子弟本来到了一定的年龄,就可以根据地方官员的推荐,在朝廷或地方为官,如今这样做,无疑既损害了那些豪门的利益,也损害了对推举人才有绝对控制权的地方官员的利益。好在王奇名士大儒的名头摆在外面,朝中掌握实权的,也大都是书院出身,地方官员又多是王奇的亲信,在上下一心的推动下,这个决定很快在王奇的领地内传播了出去。

即便有一部分家族反对,但能进书院的大多是豪门子弟,一般的寒门子弟很少,选择出来的官员基本上算是自己一党的人,特别反对这种制度,好像是怕自己的子弟不如其他豪门似的,考虑到这一点,那些豪门也就不敢那么积极的反对了。在王奇鼓动一部分人嘲笑那些反对者害怕大比后,不但没有那个大家族敢公然表示反对,大家反而都督促自家子弟,一定要在大比的时候得一个好名次,以便光耀门楣。

王奇也把开科取士这件事传达到了其他诸侯那儿,可惜除了刘璋积极配合外,其他诸侯,包括王奇的盟友刘表,都很干脆的拒绝了这一要求。江南的豪门势力本来就很强,即便刘表愿意派人参加科举,那些豪门不会同意参加。唯一的例外就是水镜先生司马徽的水镜书院,包括司马徽在内的书院上下,都对这件事情表示赞同。水镜书院,也是王奇特准的,其他诸侯中唯一一个可以参加科举大比的书院。

王奇只是想把这个不拘一格取人才的消息传遍天下,让各地有才能的人,能够到自己的境内学习或求官,对于诸侯是否真派人来,他到并不太在意。在得知第二年各个书院激增了大量的外地士子后,王奇就知道自己的目的达到了。

“主公放心!这件事情还有卢司空和蔡东观相助,目前筹备极为顺利!卢公他们已经开始了考题的选择,各地的名士大儒都积极在提供题材!”石广元奏道。

这次的科举得到了当时所有大儒名义上的支持,王奇为了得到他们这些人的支持,特意将大比的命题权交给了卢植、蔡邕等当世大儒,朝廷并不出题。这仅仅是王奇为暂时消除一部分阻力采取的措施,将来当科举成为惯例的时候,王奇再会将他们改为真正对国计民生用利的科目。

“呵呵!主公一旦拿下河北,定然需要大量的官吏来掌管这些地方。科举取士,石兄尚需加紧筹办才是!”荀彧看到石广元并没注意到王奇问话的关键点,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