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部分 (第1/4页)

属于太原郡,称太原公显然是不合适。

当时有不少朝臣,根据太原是西周时是唐国的开国之所,要求将太原郡改为唐郡,封王奇为唐公,还有人认为太原春秋时已经变成了中原大国晋国,应该将太原郡改为晋郡,封王奇为晋公。那些人说得都很有道理,但最后考虑到这样改名的程序太繁琐,这次加封却是为了能够激励前方的士气,所以贾诩戏志才力排众议,以丞相的老家在祁县,不能忘本为由,直接用了祁公这个称号。(其实是因为读者选择祁的人最多!)

虽然各个大臣脸上的笑容很真诚,欢迎的场面也很盛大,但王奇的情绪却并不是很高。不过现在正是拉拢人心的时候,王奇不想让朝臣认为自己稍微得势就不理他们,所以尽管心中充满烦恼,还是稍稍的和迎接的大臣聊了几句,才亲自到皇宫拜见刘协。

在忠于汉室的大臣心中,这次王奇平定河北,算是大势已成,等到明年开春,大军就可以挟着扫平北方的余威,再定江南。到时西取凉州,南剿益州,安定天下,指日可待。朝臣们对于王奇这位中兴大臣,可以算是寄予了绝高厚望的。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遗憾,那就是天子太无能,太昏庸。

当王奇抵达汉宫时,还是遇到了自己推荐的三公卢植,朱隽等人。这些忠于汉室的大臣全都老了,他们的下一代,全都受过王奇的恩惠,对于王奇的忠心,都快比对自己的老父还要高,等老一辈一退,朝堂的上上下下自然完全掌握在王奇一个人手中。

拜见完天子,和三公商谈一下最近的情况,王奇就带着手下回府。由于这次缴获了大量的胡人俘虏、军旗金鼓,还带来了乌桓王蹋顿的脑袋,所以明天还得到太庙献牢。今天这样见一下面就算了。

随同王奇进府的,除了跟随他一起回京的众官外,戏志才等留守人员也得到消息,一起来到府中。

“这是怎么回事!”戏志才看到这个消息,不由惊讶的提高了声音。

“南方各诸侯虽然面对主公的压力,但绝对不会在我们进攻前联合在一块呀!对他们来说,应该是尽可能的在我们进攻前互相吞并,扩大地盘。管辂和于吉怎么敢出面组织此事,他们不怕主公平定南方后拿他们治罪吗?”程昱等人更觉得惊讶。

王奇皱了皱眉,沉声说道:

“这可能和当初在濮阳的一次会面有关!”

当下就把那时管辂提出要借看无字天书,被自己拒绝一事说出。最后还说出,无字天书根本不存在,那些东西确实是自己想出来的,当初只是被大家追问的没办法了,才托言无字天书的。

群臣和王奇接触时间比较长,当然能从王奇的一些反应上看出来,很多新奇的主意,其实都是王奇临时想出来的。刚开始是觉得一个人不可能会有这么多新奇的想法,才另愿选择相信无字天书这么一回事。后来仔细的观察下来,早就对王奇说的天书是否存在产生怀疑。他现在这样一说,反而大都是理解的点点头。

“唉!想不到管辂这样的一代奇人,竟然这么落俗!为了一本书,就推动这次战事,难道不知干戈一起,受害的是天下百姓吗!”荀彧长叹道。

为了不让北方因为战乱而南下的流民进入南方,成为南方诸侯的兵力来源,他一直在负责收拢流民。从各地的回报中,荀彧知道那些流民的生活有多困顿。也幸好王奇心地善良,早就预料到会有这么一天,各种粮食,衣物,甚至房屋,都准备的十分充分。因为北伐产生的十几万流民,基本上得到了很好的安置。

看到王奇对这些流民的所做的努力,荀彧已经有点心动。最近刘协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胡作非为了。为了天下的苍生,荀彧觉得,也许有王奇来治理这个天下,百姓会过得更好。这件事情他已经与自己的堂弟和侄儿商议过了。一直在青州救援百姓的荀攸很自然的认同了他的看法,但一直在京中为官的荀谌却不识民间疾苦,虽然对天子也有点不满,却并不认为王奇可以取汉室而代之,最多只能赞成王奇仿效霍光,废刘协,另择宗室子弟为帝。

荀彧已经看出王奇的野心,知道这样的条件根本不可能满足王奇。为了天下的苍生,荀彧觉得,如果有必要,只得牺牲自己的这个堂弟了。

“哼!既然计划已经被我们知晓,下面的事情就得看我们得了!刘表既然敢背叛盟约,就得付出血的代价!”郭嘉冷笑道。

大家都知道自己早晚会对刘表动手,但对方在自己之前有背叛的打算,却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容忍的。

“蜀头楚腰吴尾,三者缺一,江南不固!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