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部分 (第1/4页)

除此之外,密林深处,还生长着一类更古老的原始植物,没有根,没有枝叶,只有茎,远远看上去,和巨型蚯蚓一般,弯曲盘绕在巨型蕨类植物上,绕了一匝又一匝。起初大家还以为是一种动物,吓得不敢从上头荡过去,几番试探下来,才发现是一种植物。巴桑也说,不是他见过的缠人植物,那种植物的根茎不会如此粗壮。

至于密林中的动物,大多是体大无脑的原生动物,按各自的本能行事,一旦摸清楚了生活习性,对这群探险者便构不成威胁。

在这十五天内,几乎所见过的动物,都成了他们的盘中餐,而且按照肉质高低,还被分为三六九等。

诸如那条巨型蛞蝓,肉的质感虽然不错,却有一股难闻的味道,大大降低了品级,但它却是密林中其余生物的最爱,特别是那些巨蝗。巨蝗在密林的沼泽边缘群居活动,什么都吃,长相狰狞,但肉质非常可口,特别是一双后腿壳里的肉,感觉和螃蟹肉有些相似。只是这些巨蝗难以捕捉,常常是一群群的活动,范围非常大,能进行低空飞行,搏斗时,甚至可以依靠强有力的后腿直立,差不多有一人高,而那带着尖刺的前腿和硬腭一般的嘴,也能给别的生物造成极大的伤害。

卓木强等人第一次遭遇这些巨蝗的时候,经历了一场艰苦的搏斗,巴桑还负了伤,不过后来就搞清楚了,这些飞虫的最高飞行距离不过十米,几乎和那种叫蜻耵的巨型古蜻蜒一样,于是开始在高处设下陷阱,加以捕捉。

同时,这些人也发现,越往密林深处走,里面的生物便进化得越高级,器官更复杂、更完善,动作也更灵敏,无论抓捕还是躲避,难度都提高了很多。这十五天来,估摸着约从史前四点五亿年走到了史前三点五亿年左右。当然,没有绝对的界限,只是肖恩称他的感觉如此。

巨蝗头壳坚硬,四肢带刺有力,但腹部极其柔软,困在网里不久,就不再挣扎了。吃过蝗虫,将蝗虫腿部的肉剔出来打包装好,一行人继续向右前进。

在香巴拉,其实没有方向可言,所有的辨认仪器都失灵,通过天空,通过植物,各种野外辨认方向的办法也无法使用,唯有靠最原始也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才不至于在森林中迷路——做标记。

张立在出发的地方做了一个小功率的电波发射器,定时监测与发射源的距离和方位,就知道他们有没有在原始丛林中绕圈子。只是那些未知的原始生物和丛林沼泽阻挡去路,所以每天的前进距离最多只有二十公里。

从多拉雪山一直到蒙达雪峰,直线距离有接近两百公里,也就是说,香巴拉的上空裂隙开口约有两百公里,而这个锥形散射的下端距离,远远大于裂口距离,或许两倍,或许不止。按照目前的方向前进,大家都认为是正确的,即便错误,十五天时间,也该走到裂隙边缘了。

在树冠层用飞索飘荡飞行了一段距离,负责侦查的岳阳停了下来,对赶上来的大部队道:“前面好奇怪,有一层灰蒙蒙的雾气,不知道有没有危险。”

肖恩接过望远镜一看,忍不住骇然,说道:“那是什么?又是我从来都没见过的东西!计算机呢……”

这十五天,方新教师的计算机可谓帮了大忙,凡见了不认识的生物,都在计算机里找寻答案。一些国外的科学家利用化石标本对一些古生物进行了3D复原,基本形态结构还是正确的,尽管种类不是很多,毕竟让他们对古生物有了大概的了解。

张立在一株厥类植物顶端分叉处将计算机取出,利用电子望远镜将其中的信号输入,一幅清晰的画面立刻出现。卓木强等人仔细看了,灰蒙蒙的雾气被电子望远镜放大十六倍之后,变成淡青色的颗粒状物,前面的树冠层整个都被那些颗粒状物覆盖着。电子望远镜继续放大,发现颗粒状物呈毛绒绒的球形,每个球又由许多细绒毛组成,有些像蒲公英,全都飘浮在空中。

“这是什么?”张立一面问,一面点击计算机软件进行截图比对。没有弄清楚那东西是什么之前,任何人都不会前进。

大约半小时后,计算机查完了所有库存图片,只找到几类蒲公英和雪花的图片,相似率均不足50%,显然又是一种全新的物种。

那片绒毛球状飘浮物距离大约两公里处,远远看去如浮云,随风涌动。经过岳阳辨认,中心部位像是有无数地泉在喷涌。他自告奋勇道:“我想靠近看看。”

卓木强道:“记住,不要靠得太近,恐怕对身体有损害。”

岳阳一笑,道:“知道啦!”

他只去了下一会儿就返回,对众人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