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 (第1/4页)

夏鸿听他东拉西扯,真是有些不知所云,摇了摇头,道:“贤婿,为父给你安排的这条路,不是仕途,不存在平步青云,不过,你做好了,倒也大有前途可为。”

“哦?”孟天楚更是好奇,“敢问岳父大人,是让小婿去干什么呢?”

“幕宾!”夏鸿捋了捋胡须,“为父介绍你去当幕宾。为父有一个同年,上次回京城铨选,任为浙江嘉兴府平湖县知县。他曾托为父帮他物色幕宾,为父介绍你去如何?”

“幕……幕宾……幕宾是什么玩意?”孟天楚支吾问道。

“幕宾不是玩意!”夏鸿见孟天楚连幕宾都不懂,有些气恼,信口说了出来,这才发现自己的话有些不妥,一时又不好更改,只得沉声续道:“幕宾是各级官吏所幕聘,帮助出谋划策之人,他们为东家参与机要,起草文稿,代拟奏疏,处理案卷,裁行批复,联络官场,简单说就是幕主雇佣帮着处理政务的人。三班衙役和平头百姓一般都叫他们为‘师爷’。”

“师爷?哈哈”孟天楚笑了,想起电视剧里的师爷,续道:“你早说师爷我不就懂了吗,哈哈哈,师爷谁不知道,摇着个折扇,留着两撇小胡子,在县太老爷耳朵边嘀嘀咕咕的,专门出些馊主意,对吧?嘿嘿嘿。”

师爷一职起始于明初,因为明初衙门官吏都有严格定员,一旦确定,轻易不改,由于定员编制太少,而政务繁忙,光靠官老爷一个人那是忙死都忙不完的。更主要的是,明朝官吏都是出身科举,四书五经八股文一套一套的,可对政务实践工作,则是马大哈一个,只能跟着感觉走,尤其是涉及到刑名诉讼和钱谷财政等专业性很强的行业,更是一窍不通。

所以,明朝官老爷就自己出钱,聘请有这些专业知识的人做幕僚,帮助自己处理刑名、钱谷等专业政务,这些人是官老爷下聘书请来的,双方是聘用关系,所以官老爷尊称其为“幕宾”、“幕友”,或者“老夫子”、“先生”;而他们称呼官老爷为“东翁”,“东家”。双方都是平礼相见,不分尊卑高下。有时还是长官取卑下位置。

由于幕宾有专业知识,是来帮助官老爷处理政务的,所以衙役和平头百姓尊称主官为“老爷”,而称呼幕宾就叫“师爷”。

孟天楚印象中丑陋师爷的模样,都是电影电视上为了剧情需要或者别的需要而胡编乱造的,其实,历史上绝大多数师爷是很正直的,在官老爷不懂行的情况下,全靠他们,才能使政府衙门得以正常运转,可以说,很多情况下,前面的官老爷都是傀儡,衙门政务工作中真正起主导作用的,是后面的师爷们。

听了孟天楚这话,夏鸿摇头笑道:“贤婿,你可别小瞧这幕宾一职,做好了,他可比官老爷还顶用,大有前途可为的。”

孟天楚笑道:“大有什么前途?嘿嘿,干到底还不是个师爷,能有什么前途。”

夏鸿脸一沉,说道:“你是看不起为父给你指的这条路吗?”

除了电影电视里师爷的丑陋形象之外,孟天楚其实对师爷这工作还真没什么概念,见夏鸿码着个脸,急忙收敛笑容,躬身道:“小婿不敢,小婿愿听从岳父大人安排。”

第11章 刑名师爷

夏鸿脸色这才微微放缓,说道:“贤婿,这师爷帮助官员处理钱谷征收,审理刑名案件,处理民间纠纷,侦破刑案,为民伸冤,作用重大,岂能等闲视之。只不过,你既不懂会计,也不擅长刑律,这些干不了,还是做个‘书启师爷’吧。”

“书启师爷是干什么的?”

“就是帮官老爷处理公文往来,帮老爷写些信啊什么的,都是些案头工作,你苦读诗书多年,一定能够胜任的。”

明朝师爷主要分为刑名师爷、钱谷师爷、折奏师爷、书启师爷、征比师爷和挂号师爷等,刑名师爷管刑事、民事案件的审理;钱谷师爷管钱粮财政税务;折奏师爷主要负责起草奏疏和上报公文等;征比师爷主要负责稽查与考证田赋,与钱谷师爷职能相近;挂号师爷主要负责批牍,即代理主官批答文件,处理来往信件、公文登记及制作表册等:书启师爷则负责撰写官方文书处理信函等,相当于秘书文书之职,待遇亦较其他师爷为低。

这些师爷中,被官老爷最看重的,对地方州县官老爷升迁荣辱影响最大的,是刑名师爷和钱谷师爷。对布政使等高官,则折奏师爷最为重要。

听了夏鸿的话,孟天楚一个劲叫苦,舞文弄墨,就算在现代社会,孟天楚也不擅长,除了写鉴定书他在行之外,写什么心得体会、学习材料,总结报告,憋个两三天也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