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部分 (第1/4页)

许良清也向他回了个礼,应了一声:“徐营长。”

两位营长敬过礼,问道:“听说许参谋长是主动请缨,率部来增援,请问您带来的部队在哪呢?”

许良清回头一看,自己的200人正好端端地站在背后呢,莫非两位营长没有看见?他转念一想,就明白了,微微一笑说:“惭愧,我只带了200人过来,力量有限。我们是地方民团,战斗经验不如中央军的弟兄们,我们主要是来向各位学习的。”

两位营长互相对视了一眼,不知该说什么了。刚才他们听说来了一支地方民团,指挥官不知怎么居然说动了师长,抢到了一个参谋长的位置。他俩都是历年累积战功才提拔上来的营长,虽然军事理论了解不多,但仗着作战勇敢,也颇有些自负。现在见师长居然派了一个外人来指挥,难免有些郁闷。

许良清心思缜密,又是带兵出身,对于这两位营长的心思哪里会不明白。张二虎刚到突击营的时候,不也对罗毅耿耿于怀吗?大敌当前,他没时间去跟这两个人磨牙,因此采取了一个太极战术,避开他们的锋芒。

“两位营长,现在阵地上还有多少弟兄?有几位军官?”

“阵地上还有不到2000人了,前一任的前敌指挥官李团长临死之前,把部队编成了四个营。现在我们两个营在前沿,还有两个营在下面休息。”陈芝云答道。虽然心里不满意许良清,但该回答的问题还是得回答的,打仗的事情,本来也不是能够用来斗气的,这点道理他还是明白的。

“张连长,你带弟兄们把阵地改造一下,按我们平时训练的要求办。”许良清对张二虎说。

“是!”张二虎答应着,带着突击营的士兵在整个阵地上散开了。

徐仕勋看着突击营的士兵从背包里取出折叠式工兵锹,二话不说就开始改造工事,不禁诧异道:“许参谋长,你这是什么意思啊?”

许良清说:“我刚才看了一下,咱们师的前沿阵地构造上有点缺陷,这样容易造成弟兄们的伤亡。我的弟兄过去学过一些阻击阵地的构造方法,我让他们给改造一下。”

陈芝云不屑地说:“你带来的兵,原来是工兵啊?我还以为是来帮我们打仗的呢。”

许良清懒得跟他计较,顺着他的话头说:“我们是民团嘛,这种苦差事自然就是我们做了。麻烦二位营长去协助一下,让B师的弟兄们也配合一下吧。”

141 修筑工事

在过去几年中,许良清专门与罗毅讨论过各种工事的构筑问题。来自于后世的罗毅提出的一些观念,对许良清启发极大。二人经过反复推敲,确定了几种不同条件下的阵地模式,并且在突击营中进行了专门的训练。

在传统上,中国军队作战时,习惯于把兵力集中配置在前沿一条线上,以便提高火力的密度,击退敌人的冲锋。随着武器的不断升级,单兵火力不断加强,重火力的威力也不断提高,原有的阵地形式就不再适用了。利用火力较强的武器,前沿的士兵人数可以大幅度地减少,而火力的密度不会随之降低。同时,由于前沿人数少,密度低,在遭受对方重炮或者重磅航弹轰击时,士兵的损失也会大幅度减少。

在此前,B师的防御阵地就是按传统方式构筑的。这种阵地在国内军阀战争中没有问题的,但遇到高度工业化装备条件的日军,其弱点充分暴露出来了。日军每次攻击之前,都要用火炮进行密集轰击,一次轰击下来,B师的前线士兵就会死伤累累,只能靠后面的士兵再填补进去。

罗毅和许良清琢磨出来的方法,是把火力由线形配置,转为梯次配置,加大整个阵地的纵深,把多数的兵力安排在后面。战壕也不再是单纯的一条曲线,而是每名士兵单独挖出一个向前凸出的单兵掩体,形成各自为战的形式,各个单兵掩体以交通壕连接,以便于伤员的后撤和兵力的补充。

张二虎和孙亚雄等东北军官兵虽然是新加入突击营的,但这些天也大致了解了突击营的一些知识。四连中那些突击营的老兵对于构筑阵地是熟门熟路的,他们分散到前沿的各个位置,言传身教,带着B师的士兵开始改造工事。阵地上有着无数的弹坑,突击营士兵巧妙地对之加以利用,把这些弹坑改造成掩体。

“你别说,这个小小的民团,修工事还真是有两下子,这不像是乱挖的,有点门道呢。”陈芝云小声地对徐仕勋嘀咕着,他们俩随着许良清巡视整个阵地,故意拉在后面,以便能说点悄悄话。

徐仕勋说:“我琢磨着,他们这样弄是有点道理的。咱们过去打仗,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