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第1/4页)

M系列行星:类地行星。通常在恒星的可居住区内。或者自然形成,或者通过改造的行星。拥有合适的大气层,水源,土壤,生物等等。人类能够毫无困难的在M级行星上生存繁衍,并进行活动。

K系列行星:可适性行星,通常在恒星的可居住区。一般为自然形成。拥有大气,水源,土壤,生物等等。但环境十分恶劣,普通人类难以生存。需要通过大量改造,才能使人毫无障碍的生存。

Y系列行星:恶魔级行星,有可能在恒星系内任何区域。环境极其恶劣,拥有大量的辐射,乱流,毒气,或者岩浆,冰川等等。人类无法生存,即使是十分强大的人类,也尽量远离这类星球。

ClassA(气态超巨星):

ClassA行星通常出现在恒星系的外侧或冷区;

直径大多在140;000~10;000;000公里;因地核的高温而辐射出热量

行星表面充满气态的氢及其化合物;因此辐射量低而重力强

典型的ClassA行星就是木星

ClassB(气态巨星):

ClassB行星;与ClassA行星相似;出现在恒星系中的冷区

比ClassA行星略小;直径通常在50;000~140;000公里

地核温度高但辐射的热量不如ClassA行星那么多

行星表面同样充满氢气及其化合物;导致低辐射及强大重力

典型的ClassB行星是土星

ClassC(还原):

ClassC行星通常出现在恒星的可居住区;直径通常在10;000~15;000公里

有浓厚的大气层;因此导致温室效应;

所以ClassC行星的地表温度很高;水都以蒸气型态存在

典型的ClassC行星是金星

ClassD(塑性地表):

ClassD行星通常出现在恒星的可居住区;直径通常在10;000~15;000公里

因为新近形成所以地表成熔融状态;大气层充满氢化物及活性气体

ClassD行星在冷却后会成为ClassC或ClassE行星

ClassE(金属地表):

ClassE行星出现在恒星的可居住区;地核是融化的

通常直径在10;000~15;000公里;大气层仍有氢化物

ClassE行星在冷却后会成为ClassF行星

ClassF(结晶地表):

ClassF行星通常出现在恒星的可居住区;直径通常在10;000~15;000公里

地表仍然在进行结晶;大气层仍含有毒性气体

ClassF行星会继续冷却;直到最后成为ClassC;M或N行星

ClassG(沙漠):

ClassG行星可出现在恒星系中任何地方;直径在8;000~15;000公里

地表通常炎热;大气中含有大量的气体及金属蒸气

ClassH(热地表):

ClassH行星出现在恒星的可居住区或冷区;直径通常在1;000~10;000公里

地表为半融化状态;大气富含氢化物

ClassH行星冷却后形成ClassL行星

ClassI(小行星/卫星):

ClassI天体可在星系中的任何位置出现;通常位于较大行星的轨道或小行星带

直径通常在100~1;000公里;没有大气;表面布满坑洞

典型的ClassI天体是地球的卫星;月亮

ClassJ(Morteus地表):

ClassJ行星通常出现在恒星系的热区;直径在1;000~10;000公里

因为靠恒星太近;所以地表温度非常高;大气极度稀薄;只有少数活性气体

典型的ClassJ行星是水星

ClassK(可适应):

ClassK行星出现在恒星的可居住区;若配合适当装备可供人类殖民

直径通常在5;000~10;000公里;大气稀薄;水量亦少

典型的ClassK行星是火星

ClassL(惰性地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