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部分 (第1/4页)

刘福只好辛苦自己一些,就全当是去受罪,忍忍就过去了。

“福儿,你似乎对那些儒士不怎么在意。”一日休息的时候,蔡邕把刘福叫了过去,出声说道。

刘福闻言挠了挠头,见四周没有外人,这才轻声说道:“蔡师,说心里话,那帮人在我看来就是一帮吃饱了没事干,闲的蛋疼的一帮人。每天召集三五个跟自己一样没事可干的闲人高谈阔论,可仔细想想,他们说的那些对当今世道又有什么用?”

“……你不喜欢听那些人的言论?”

“无所谓喜不喜欢。学生觉得,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蔡先生可在房中?”屋外的一声询问打断了刘福的话,刘福起身打开门一看,就见门外站着两个身着青衫的男子,刘福见状问道:“请问你们找谁?”

“北海管宁(邴原)特来拜会蔡邕蔡先生。”门外二人异口同声的说道。

对于管宁跟邴原,刘福知道的并不多,但蔡邕却是有所耳闻,听说是这二人来拜会自己,当即也不再托大,起身走出门迎接。刘福最烦这种清淡,在刘福看来,哪怕是去田间锄地,也比这样坐在那里扯淡有用,随便找了个借口便离开了蔡邕的房间。

等到管宁、邴原告辞离去,刘福这才询问起蔡邕那两人的来头。蔡邕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给刘福讲了个故事。那个故事刘福以前也知道,就是割席断交。

“蔡师,难道今天来的两个人就是割席断交里提到的那两个?”

“糊涂,都已经割席断交了怎么可能还会联袂而来。与管宁割席断交的另有其人,并不在这里。”

“是谁啊?”

“华歆,此人要说才华还是有的,只可惜功利之心太重。”蔡邕略带遗憾的答道。

对于华歆,刘福可以说是如雷贯耳,倒不是华歆有多大的本事让刘福印象深刻,而是在历史上,逼迫汉献帝禅让的几个大臣里,其中就有华歆。可以说曹丕能够称帝,就是因为有华歆这类人在旁摇旗呐喊。换句话说,汉室的终结,就是丧在华歆这类一心讨好曹氏的大臣手中。

“蔡师,那今天来的两个人一个叫管宁,另一个叫什么?”

“邴原,他们俩跟平原的华歆被人合称为一条龙,其中龙头华歆,龙腹邴原,龙尾管宁,这三人都是很有才华的人。”

“那他们来拜访蔡师做什么?求官?”刘福又问道。

“不是,他们只是路过驿馆的时候听说为师暂住此处,这才前来拜会一番。要是华歆来此说不定是求官,可管宁跟邴原,那就不太可能了。”

通过跟蔡邕的谈话,刘福对管宁、邴原也有了一定的了解。的确就如蔡邕所说,管宁与邴原在才学上或许不如华歆,但在个人品德上那绝对能甩华歆一条街。钻营在君子眼中属于小人行径,而华歆恰恰就善于钻营,这种行为落在蔡邕这类人眼中,自然不喜。不过在刘福看来,钻营其实并不算什么坏事,毕竟有本事而又品德高尚的饱学之士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大多数官吏,还是小人居多。

满朝堂的君子,对国家是个灾难。

从蔡邕的口中,刘福知道管宁、邴原这两个人都可以算是君子,而且还是那种很有本事的君子。不过如今的刘福无名无分,也不可能招揽到这类人投靠自己,所以想要结交那两个人的话刘福压根就没说。以刘福如今的条件,能够招揽的也就只有那些走投无路的草莽,因为那类人的要求不高,以刘福的能力完全可以满足。可像管宁、邴原这一类的人,那刘福就无法招揽了。但凡是有点学问的人都想要找机会一展自己的抱负,而这恰恰就是刘福眼下不能满足对方的。

刘福很清楚自己眼下的不足,自然也就不会去做无用功。与其想着如何招揽管宁、邴原这类人才,倒不如想想晚上吃什么要来得实际。

在驿馆休息了,次日清晨,刘福一行人继续赶路,花了半天的工夫,队伍总算是来到了北海城。北海太守孔融带着一众官吏出城迎接,刘福最烦这种面子工程,当即找了个借口便带着典韦跟何家兄弟离开了队伍。

躲在人群里看着蔡邕被孔融等人簇拥着进了城,刘福这才回头对身边的人笑道:“好啦,先生进城了,咱们先去找个地方大吃一顿,然后再好好的在城里逛逛。”

“好。”典家兄弟跟一定要跟来的小蔡琰齐声答应道。

蔡邕身边有蔡忠带着人跟着,刘福很放心,而自己这边则有典韦跟何仪何曼跟随,刘福也很放心。众人进城找了家看上去不错的酒楼,迈步进去,立刻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