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部分 (第1/4页)

葛亮很忙,刘备也不想在这时分了诸葛亮的心。

南蛮之行让诸葛亮亲身体会到了西汉的财大气粗,为孟获训练的南蛮八阵兵虽然不尽心,但阻挡成倍的对手应该不成问题。但谁能想到庞统竟然干脆放弃智慧上的较量,一力降十慧。抽调五百投石车制造石雨直接将南蛮八阵兵给活埋。西汉能活埋南蛮八阵兵,那就能活埋荆州八阵兵。

诸葛亮对西汉这种不按套路出牌的做法很头疼,同时也很羡慕庞统。这家伙真是走了运才会遇到如此信任他的主公,平定南蛮这种大事完全托付给庞统后毫不插手,任由庞统施为。在诸葛亮看来,平定南蛮非庞统一人之功,如果没有刘福在背后的支持,庞统不可能胜得如此干净麻利。

西汉君臣之间如此信任,对荆州来说不是好事。荆州跟西汉是接壤的,打死诸葛亮都不相信西汉会在得到南蛮之地后就满足,此时不动手,只不过是西汉需要时间消化刚刚到手的地盘。通过研究西汉,研究刘福本人,诸葛亮发现西汉做事喜欢步步为营,求质而不求速,但凡是被西汉吞下的地方,就没见西汉有再吐出来的时候,西域、塞外、巴蜀、幽并,现在又轮到了南蛮,西汉不紧不慢的收复着失地,凭借强大军力为后盾,西汉君臣按部就班的执行着自己的计划,不受外界任何干扰。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作为荆州人,诸葛亮很清楚自己的立场,南蛮过后西汉的下一个目标是谁?不是荆州刘备就是冀州袁尚,江东孙权暂时可保安稳,但只要袁尚或者刘备玩完,接下来要倒霉的必定是孙权。

这种事情已经不需要专门有人提醒了,无论是袁尚、刘备还是孙权,三人都清楚明白自己接下来要做什么,该做什么,能做什么。天下大势到了今天已经彻底明朗,除非刘福忽然暴毙,这才有可能给其余三家咸鱼翻生的机会,否则就是拼消耗西汉都能拖死孙刘袁三家。

经过西汉君臣这么些年的努力,无论是经济、军事,还是人口,西汉都远远超过其余三家总和。关中虽然屡遭战乱之祸,但随着刘福入主关中,关中民生逐渐恢复,到此时关中人口已经达到汉灵帝之前的水平。而与此同时,自董卓乱政,诸侯并起以来。各路诸侯便在中原一带相互攻伐,此消彼长之下,中原人口已经被关中人口超过。当袁尚、孙权、刘备有意识的停止交兵以后,中原一带的人口受损严重,想要恢复民生至少需要十年之功。

谁都想要休养生息一段时间,可一想到西汉刘福这个巨大威胁,无论是刘备、孙权还是袁尚。就没有一个能够睡个安稳觉的。西汉带给三人的压力太大,当自己身边充斥着无数来自西汉的商品时。即便刻意的不愿意去留意,也不得不记住西汉这个让自己寝食难安的存在。

诸葛亮很忙,为了对付西汉,诸葛亮这段时间一直在分析联合谁与西汉为敌。光凭刘备、孙权、袁尚三家联合在诸葛亮看来还远远不够。万幸西汉也不是铁板一块,在阴暗的角落里,总会藏着一些对西汉心存敌意的人,而诸葛亮要做的,就是将这些人找出来,聚集到一起。

这件事关系重大。甚至会影响天下大势,天生谨慎的诸葛亮负责此事,正是最佳的人选。为了以防万一,诸葛亮并没有贸然与那些被自己挑选出来的人进行联络,而是更加严密的派人去监视对方的一举一动,然后从回报的情报来分析那些人中究竟哪些人还有胆子与西汉的皇帝刘福作对。

归降西汉的人中,以曹操的身份最为显赫。而诸葛亮却不认为曹操会选择与自己合作。原因无他,曹操归降西汉以来,并没有受任何委屈,而他曹家的子嗣也凭借各自的能力在西汉各个领域各占一席之地。曹操长子曹昂是刘福身边的亲信,次子曹丕如今也正式进入西汉官场锻炼,三子曹彰在军中效力。四子曹植虽然没有入仕,但在士林清流中已经崭露头角。曹操不可能为了诸葛亮一个虚无缥缈的承诺就拿自家几个孩子的前程做赌,更何况就算曹操不是君子,但他与西汉皇帝刘福相交深厚,在刘福没有做出对不起曹操的事情之前,以曹操恩怨分明的性格,他也不会做出对刘福不利的事情来。曹操是诸葛亮给西汉添堵的第一人选。但考虑再三后,诸葛亮还是选择了放弃。

在西汉降臣中,影响力最大的两个人一个是曹操,还有一个就是刘璋。不过诸葛亮打一开始就没对刘璋抱什么希望。倒不是诸葛亮瞧不起刘璋,而是刘璋本人本来就不是一个胸怀大志的人,随遇而安的性格让刘璋如今在宗正这个位置上做的很安心,更何况巴蜀上下似乎也忘了他们这位以前的君主,刘璋在巴蜀的号召力,早已大不如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