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部分 (第1/4页)

路三十华里,是陆地进入即墨县城的咽喉,自古就是官匪争夺的要地。

清朝末年大清帝国即将倾覆,已发出哗啦啦将要倒塌的响声。马山便成了匪徒们的山寨。在马山上占山为王的是原在登州总兵章高元部下的一个兵痞,此人在青岛村驻防过,他当了大半辈子的清兵。平时也没攒几个钱找个娘们搬弄个家口,家乡的亲人都死净了。德国人来了,大清国跨了,他没了地场去上,只好带了几个兵兄弟,摹仿《水浒》里的那些英雄好汉们,到马山上把原先的那帮子土匪的头儿抹了脖子,自己在那里占山为王,落草为寇。

此人姓马,是跟章高元过来的安徽人,自称叫马大龙,喽罗们背后里称他为“马大瓢把子”。马大瓢把子虽在青岛村驻防过,可那是清朝时期,德国人还没来青岛港开埠,那时的青岛村一带除了几条渔船,就是清兵们修的几座炮台,没有啥光景可看和啥财可发。德国人来了没几年,德国人在这里修建了港口码头,修建了直达济南府的铁路,青岛这块原先的死牛角尖,兔子不拉屎的地方成了通往世界各地得繁华港口,外国人混居得花花世界,冒险家的聚宝盆,公子王孙的乐园。花花溜溜,花里胡哨随风嫳屑,着实让马大瓢把子看了心动。他曾不止一次想过:他妈的,德国鬼子这么有钱,你不在自己家里花?跑到青岛村这块兔子不拉屎得穷地方,盖起洋楼,修起了花园,难道这里能生金?他搞不明白青岛港上得富人为什么这么多?这么有钱?但他知道只要把手伸进青岛港就能捞到钱。

马大瓢把子和那几个大清兵在大清兵营里是干炮台的,他们学会了自制土炸药,他们制出的土炸药得威力不亚于德国人制造的炮弹里的炸药。冬生从县大牢里出来寻找桂枝,在铁路上遇到那列被炸的火车,使他偶然地救了慧子,并把赎桂枝的银洋都给了那位日本女学生,那次的那列火车就是马大瓢把子炸的。

马大瓢把子手下有一百来个喽罗,多半都是当地人,都带家带口的,抢来的东西大多是杯水车薪,不够分的。近期马大瓢把子的买卖越来越不好做了,随着一些军火商倒卖军火,尤其是日本商人,在这些日本商人中不乏那些特工人员,他们把大量的枪枝弹药从沿海各港口走私偷运到青岛港和青岛港的近边地区,高价倒卖给那些做买卖的商贩。日本人的心理不难看出:一是为了扰乱德国人的治安,为他们大日本皇军与德国人交战,打赢日德青岛战争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是为了中国人手中的金银,日本是发展中的工业国,家里正缺金银这类东西。枪枝弹药对中国民众来说是个新鲜玩意,况且,几千年来中国人的人身安全都是靠自己来防卫,自己保护自己。关于那些画地为牢,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传说,谁见了?只不过是几千年来人们心目中理想地传说罢了,是对大同世界的一种向往。陶渊明的《桃花园》谁进去过?没有窃贼,盗匪,扒手的世界在哪里?没有谁见过。人们只知道他们辛辛苦苦挣来的血汗钱,会被窃贼盗走或抢走。为了自卫,可以说那些能买得起枪枝的人不惜重金,趋之若骛。那些跑买卖的商贩,押运货物的镖局,个个怀里都揣上了手枪、手雷等杀伤力较大的武器。有些地主武装还购买了从日本偷运来的新式长枪。这些新式武器地出现,大大超出了一般土匪手中的那些短刀长棒,给土匪抢劫带来了困难,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土匪得猖狂。

土匪是以抢劫,绑票祸害人来生存的。不抢,不绑票了他们吃什么?是一些人的生存方式和职业,用当地村民的话说这些人就是吃这碗饭的。

马大瓢把子手下有个智囊是二当家的,也是和马大瓢把子一起当过清兵的兵痞。他给马大瓢把子出注意,道:“大哥,近期咱们的买卖很不好做,兄弟们手中的家把什不行,太短了。昨天从青岛运往即墨的一批布,人家就从咱们山下的大路上过去的,兄弟们只围着,跟着走了一段路就回来了,没敢动手。”

马大瓢把子整天家猫在山寨里不出窝,没寻思到社会发展得如此之快,他还以为大清国那个软弱怕事的娘们,弄的那个闭关锁国的政策还放在龙案上。其不知现在已是群龙无首,军阀混战了。日本人已经进了关东山跟老毛子在东北打了起来。日本的战舰老在青岛港的外海游弋,若不是德国人的两艘战舰停泊在胶州湾内,日本人早就在青岛港登陆了。这些事情马大瓢把子是不知道的,他只知道把胸脯一拍,拿着刀,带着兄弟们去砍那些土鳖财主,抢钱抢东西。他听二当家的说兄弟们干瞪着眼就把那批布放跑了,这在马山上自从有土匪扎寨以来恐怕还是第一次。运货的车队大摇大摆地从胡子的山寨门前耀武扬威地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