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部分 (第1/4页)

一不小心,这些农庄、牧场也已经迅速成长为西北地方不容忽视的一支力量了。

事情的症结就在于长史府最近下令禁止粮食出关,顺带的活畜禽外运也大大受限,长史府断了这些农庄、牧场的财路,让他们趁着‘春荒’大赚一笔的梦想破灭,哪里有不联合起来向长史府发难的?

反倒是那些从一开始就与西北幕府有密切贸易往来的大农庄、大牧场默不作声,无声无息。他们现在几乎垄断瓜分了官方和军方‘竞投扑买’采办贸易中与农庄、牧场相关的所有商货份额,互市贸易的份额也大多由包括这些大农庄、大牧场在内的大商团、大商社所瓜分,他们所生产的商货只要品质上没有问题,得到官方或军方的认可,就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

西北所有大商团、大商社都盯紧着军府的动向,因为军方的采办才是大头中的大头,长史府的官方采办虽然量也很大,但与军方的庞大采办数量一比,那又是小巫见大巫了。

光是军马、骡、驴、骆驼,名目不一的军械,各种军需,每一年军府这三大项的采办,其中所蕴含的巨大利益就能让西北的大商团、大商社挤破脑袋,争得头破血流了。

因此,趁着‘春荒’将粮食外运出关,虽然获利也相当可观,但大农庄、大牧场还不放在眼里,他们怎肯为了那点‘小利’舍弃‘大头’,与长史府交恶?自然是事不关己,保持沉默了。

长史府当然可以凭借铁腕强权,将这些联合一气向长史府发难的农庄、牧场强行压制下去,但这样做的后果只能是将彼此的矛盾延后而已,迟早仍会冲突起来,而且若这么做,完全失去了这些农庄、牧场信任的长史府,将在下一次的冲突中处于更加被动的地位。

在长史刘卫辰的主持下,长史府的智囊谋士会议了两天两夜,最后总算争出一个结果:在如今西北多方用兵战事未歇的情形下,后方实在不宜再起纷争,应该保持稳定,万事应以和为贵,尽量大事儿化小,小事儿化无。那些农庄、牧场亦是为着求财,长史府其实归根结底也希望他们能发财,因为只有他们发财了,长史府的税课才能可靠稳定的征收上来,彼此的目的其实是一样的,因此寻求一个彼此可以接受的妥协方案才是正理。

最后,长史府向那些农庄、牧场抛出一个妥协方案:一,长史府对因禁止粮食出关而受损的农庄、牧场予以一定贴补;二,长史府将有限度的准许粮食和活畜禽出关,但不是随时可以出关。各农庄、牧场应事先商量好自己所占的份额,并尽量准备好运输出关的商货,在得到长史府出关准许之后,即向长史府指定的大致区域运输销售粮食和活畜禽。

这样的一个妥协方案,其实不能让那些农庄、牧场很满意,但是长史府的让步却也让他们再三掂量,长史府欲消弭纷争保持稳定,甚至不惜妥协的意图已然明显,知不知好歹却是要看他们如何决断了。

最终,这些农庄、牧场还是接受了长史府的妥协方案,彼此握手言欢,杯酒泯怨。

这一场官与民的角力,和气收场,令所有捏着一把冷汗提心吊胆旁观的人都松了口气,毕竟西北幕府的铁血手腕,很多人都曾亲眼目睹,亲身经历。

长史府的大度能容,宰相风度;那些农庄、牧场见好就收,知所进退,都一致受到西北‘有识之士’的赞赏,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就此消弭,不容易啊。

雷瑾对这场风波并不是不闻不问,只不过他现在却在头痛另外一件事,已经顾不上长史府的这件事了。

皇贵妃展氏给他来了秘信,哦,不,应该是即将正式册封的展皇后了,他皇甫瑾的便宜干娘,很快就是帝国的新‘国母’了!

哼,什么〈大统新历〉,什么‘甘露’年号,什么‘大统新历元年’,什么‘甘露元年’,还不都是展眉儿那个女无赖想出来的东西?就怕别人不知道〈大统新历〉颁行天下似的,非弄出个不伦不类的‘大统新历元年’,也不怕那帮饱学腐儒笑掉大牙,以后连啃冷猪头肉都啃不动。

雷瑾感觉万分头痛,展眉儿,你是要拿这个要胁我呢?还是只想让我看看这小子长得怎么样了?

在雷瑾面前是一幅绘在画布上的西洋油画,笔触精致,用色明快,光影明暗恰到好处。

绘画之人必定是个精于西洋油画的传教士,雷瑾暗忖。

油画正中,是身着宫廷便装的展眉儿抱着一个赤裸的男婴。

大概凭那传教士的油画功底,展眉儿神韵的百分之一都展现不出,倒是那男婴,眉宇间确实有一点雷瑾的余绪流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