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部分 (第1/4页)

譬如拿一个五两的足纹银锭买几匹松江棉布,若所买的棉布需付银一两四钱,布庄伙计收银找零就是三两六钱银子。布庄伙计收银先要用戥子(或者天平)称量这个银锭,看是否足两;收一个五两足纹银锭需要找还三两六钱银子,但布庄里并不总是正好有三个一两的足称足纹银锞子,六小块一钱足称足纹的碎银子,这时布庄伙计找零有两个办法:若是很相信买家,伙计便收进这个五两银锭,从店铺的银柜中找出一块散碎银子,戥子称量,这块碎银自然又不可能正好是三两六钱,可能是三两五、三两四、三两三或不足三两等等等等,还得再称上一块较轻的碎银,凑成接近三两六钱的数目。先把这两块一大一小的碎银,找还给买家,第二步将余下不足的尾数,按当天市面上白银与制钱的兑换比率折算成若干制钱,最后找还给买家。这已十分的麻烦,但这还是在伙计很相信买家人品的情形之下,相对而言比较方便的办法。

如果伙计不大相信买家,或是布庄里没有散碎银子,便要把买家这个五两的银锭,用夹元宝、银锭的特殊工具“夹剪”,根据需要的大小,一夹为二。先看银锭是否“灌铅”(指外层包银,里边灌铅的假银锭),验明了真假,鉴定了成色,再把夹开的两块银子分别称重。这两块银子轻重必然有些出入,不可能一块正好一两四,一块正好三两六,布庄伙计又得把相差之数,再折算制钱补足,找还给买家。

而那用来夹开元宝、银锭的“夹剪”又不是很好用很方便的工具,一般要在银楼、钱庄、炉房、金店、当铺等银钱业及大商铺里作过学徒,专门用惯夹剪的人才能使用,全靠一股巧劲。在外人看来,他们使用夹剪似乎异常灵巧,如需二钱银子或五厘金子,往往一次就能剪下,甚至重量都不必增减。其实一般常人平时未经训练,不掌握窍门,纵然有夹剪,也不会使用,冒然莽撞使用有可能会弄伤自己或摔一跤,可见使用银子是多么的麻烦不便。

实际上大众黎庶日常使用的银子,大部分都是大大小小已经剪碎的散碎银块。

市面上流通的银块,大大小小,分两不同,收付之间,重量要精确计量到几钱几分,仅凭估计来精确判断银锭的重量及成色是不成的。一块银子,拿在手中,掂掂分量,即使是银钱业的老伙计,也只能估计说个大概,很难一下说准分量是几两几钱几分。因而不但大小商号店铺以及大小衙门要备有戥子或天平,即使一般人家,也要有个戳子,以备银钱出入,随时称称银块的分量。这戥子有两、钱、分的区别,由于精确度远比秤高,没有用过戥子或不会用戥子秤量银子的人,实在很多。

帝国士绅黎庶使用白银,除了买卖交易之间要反复称重,要用笨拙的夹剪夹开元宝、银锭,用整找零需要来回折算等等麻烦不便之外,还有—个银子成色的问题也十分的麻烦。银子有纹银、雪花银、细丝、松纹、足纹等名目,这是成色很高的银子;成色差的银锭则有摇丝、水丝、千丝、画丝、吹丝、吸丝等名目。

不同成色的银子价值自然不会相同。市面流通使用的银子系各地自行浇铸,成色千差万别,一地不同一地,譬如把一个地方浇铸的现银拿到另外一个地方使用,要么把银子在使用地改铸成当地通行的银子成色,要么宁愿吃点亏按当地买卖商家鉴定的银子成色结算交割(成色即银子纯度,含银量的多少),这银子成色的鉴定也是很复杂麻烦的事。

再有戥子、天平的标准,帝国各地也不完全一致,上下总有些少差别。一般,帝国户部银库出纳的标准平码(天平),叫作“库平”,另外还有‘漕平’‘关平’‘钱平’等等,各地则有“京平”、“川平”等等区分。实际上,库平银要比一般市平银重,库平的一两,比市平的一两一钱还要稍重一点。由于白银还存在诸如成色的标准和重量的标准各地不一这等问题,所以实际使用中换算起来十分麻烦。

而从西洋传入帝国的番银因为标准划一、大小适中,使用起来相对的要方便实用得多。帝国现今市面上流通使用较广的西洋番银是日斯巴尼亚(斯班尼亚)所铸银洋(银元、银圆)——俗称“双柱”钱,以银为之,有大中小数种,其中大者,径寸一分,重七钱七分,合帝国库平七钱三分,成色在九成三以上;其小者,如径四分强,重四分的小银洋等多种。

西洋番银方便实用,而且成色较高,重量、成色又较稳定,因而极受黎庶大众商贾人等欢迎,市面价远较其它银元为高。

————————————

帝国之内的‘各路诸侯’以西洋番银为样版,兴起铸造银元的一股小浪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