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部分 (第1/4页)

步�飧雒�畛鋈昧顺鋈ァH缃竦乃��丫�恍枰�空馔嬉饫凑跚��

在外人的眼里,如今的宁王府是低调的,内敛的,不显山不露水的。唯独让人关注的就是远在西北的周乾。朝臣们就盯着周乾,想要看看周乾是不是去西北弄兵权的。连带着刘长卿也得到了高度的关注。

太子殿下的人也开始在西北行动,周乾人在西北,总归是让太子殿下不放心。像是周乾这样的人,还是困在京城好一点,安心。

而刘长卿是个雷厉风行的人,到了西北后,花了数天了解战事了解新的属下了解兵员情况,了解后勤物资。然后竟然亲自带队出关,主动狙击敌人。这个消息被西北那边,立场不坚定的人,以最快的消息传回了京城,顿时京城大哗。接着正式的奏本也到了京城,奏本是周乾亲笔写的。除了奏本外,还有给景福帝一人看的私信。

奏本上,周乾说的很少。只说了有这么一件事情,何年何月出关,出关人数多少,出关地点在何处,军事目的如何等等。至于理由,行军计划,战术等等等都是一个字没提。反倒是对于西北的现状说了很多,还顺便告了兵部工部和户部一状。户部给的粮食有问题,很多发霉的。还有户部给的棉衣,都是黑心棉。工部负责做的箭矢,刀剑,各种战争兵器车辆等等,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质量问题,要严查,绝对要严查。至于兵部,承诺的给兵员,给军饷,所有的都没有兑现。加上大败三场,三个城池被敌人付之一炬,如今西北那边的士气很低迷。

要是能懂军事的人看了就明白,周乾奏折上写的内容,也是间接的解释了刘长卿为什么要亲自带领士兵主动出击。在士气如此低迷的情况,在物资缺乏的情况下,必须有一场胜利来振奋人心。人员不熟,下面的人人心各异,没一个信得过的。这个时候刘长卿只能靠自己和他的亲兵,来给大家一场胜利。即便是很小的胜利,那也是一个希望。只要有希望,这场仗就不算输。

其实要不是有周乾坐镇后方,保证刘长卿的后勤供给,刘长卿也不敢这么干。万一西北那些兵油子在后面抽后腿,通风报信,干些生儿子没屁眼的事情,那刘长卿同他的兵都得死在草原上,不死也要被西凉军队俘虏。

有关这方面的详细内容,周乾都在给景福帝的私信里说的清清楚楚。就连西北这些年的军备,西北边关的各种传言,下面种种内斗,凡是周乾了解的,全都给景福帝说了。反正西北那边不是周乾的势力范围。将西北掀个底朝天,周乾也不怕。大不了将旧有的势力掀翻,换上他自己的势力。周乾的心思昭然若揭,但是他反映的情况也事实。就看皇帝有没有魄力去处置这些事情,改变西北的现状。

太子殿下绝对不允许周乾在西北搅风搅雨,改变那边的格局。说句不客气的话,太子殿下早就将西北视为自己的禁脔,岂能容周乾撒野。即便西北那地方,太子殿下本人能够掌控的很少,可是这又如何。这不影响太子殿下对西北的计划。所以太子殿下一定要破坏刘长卿同周乾的行动。

于是朝堂上掀起了一轮弹劾刘长卿私自行动,身为大都督,不知道提调军队,竟然自己带兵出关打仗,将军务竟然交给外行宁王周乾来管理。简直是乱来,岂有此理,此事一定不能善罢甘休。刘长卿被弹劾,周乾自然也不能幸免。其来势之汹汹,让人瞠目结舌。

铺天盖地的弹劾,别说萧明瑜和韩氏,就是韩阁老也吃了一惊。这个时候韩阁老已经不能置身事外,该出手的时候自然要出手。要是刘长卿同周乾真的被人弹劾下去的话,韩阁老的日子也不会好过。于是韩阁老就联络朝中一批人,开始同对方打擂台。同时透过现象看本质,既然是太子殿下发起的此事,那么直捣黄龙是最好的做法。

韩阁老暗中安排人搜罗太子殿下身边人员的黑历史,在双方闹到不可开交的时候,韩阁老的人顺势抛出这些东西,瞬间就吸引住大部分中间人士和墙头草的注意力。弹劾太子同弹劾宁王刘长卿,孰轻孰重,朝臣们不用想瞬间做出判断。自然是弹劾太子所得的利益更大啊,要是能将太子拉下马,那绝对是青史留名的节奏。这对于唯恐天下不乱的文官来说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武官靠军功青史留名,或者遗臭千年。同样文官也要靠这种太投机大案子才能够有幸青史留名或者遗臭万年。别管是青史留名还是遗臭万年,好歹史书上有他的一笔记载。这人活着,生为利,死为名,不就是这么回事。读书人尤其如此。没节操的读书人更是如此。

弹劾太子,这就是个绝佳的机会。虽然前辈们用惨痛的事实告诉后辈,弹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