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部分 (第1/4页)

现在再看文/革那段历史我们会发现,文/革十年本应该是发展民生,改进民众生活的最佳时段。

假如说,文/革以前,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我们国家面临着严重的战争威胁。可是自从朝鲜战争以后,尤其是和苏联闹翻以后,通过举国上下的不懈努力,我们的核弹氢弹导弹人造卫星都相继研发成功。中国实际上已经没有了太大的战争威胁。其实,在中国有了原子弹以后,对美国及苏联可能发动侵略战争的担心就已经可以大大降低,迹近于无了。这个时候,我国本应该迅速转移建设重心,将主要精力放到提高民众生活水平上的。

而提高民众生活水平,其实非(www。kanshuba。org:看书吧)常简单,就是加大日常生活用品的供给,加大养殖业的比重,增加工农业总产值。尤其是轻工业的比重在那时候完全有条件提上去的。可以设想一下,假如我国从66年开始,就在轻工业上加大投资力度,改变当时居民生活用品严重不足的面貌的话,我们国家的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将会大大加快。用十年的时间用于提高民生的话,我国早就可以结束票据时代了。根本就不会再有那种民用物资极度紧张的局面出现。而这些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其实一样可以做的很好的。但我们没有那样去做。这一点,不光是中国,几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在犯这个错误。造成这种错误的根源,一是帝国主义环伺,使得社会主义国家不得不加强战备。二则是,**人过于强调奉献,过于强调阶级斗争,以至于大家都认为革命比吃饱穿暖改善生活重要。也就是说,主观上对改善民生不重视。可是追求美好生活乃是人类的天性,各类生活物资越是缺乏,那么有条件的人就越是会去追求。这可能是当时认为党内形成资产阶级的根本原因吧。至少那些追求物质享受的高官及其子弟们使毛觉得,资产阶级已经复辟,从而产生了将其DD的想法。而这些所谓的资产阶级或者走/资派们,其实只是一个美丽的误解,他们只是一群有小资倾向的人。并不是什么资产阶级,真要分一个阶级,顶多就是党内特权阶级。当然了,改开以后,这些侥幸活下来的人,果真成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批资产阶级。然而,他们能够成为资产阶级,说到底还是因为他们首先是特权阶级。这其实是我们的制度原因造成的。这一点就不再批判,也不再多做探讨了。

我之所以所起这些人,其实是想告诉大家一个事实。这些人原本可以不成为资产阶级的。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下。假如从66年开始着手改善民生,增加生活物资的供给总量,让全国民众一起改善了生活的话,这些有小资倾向的人也就算不得是什么资产阶级了。毕竟,资产阶级的定义是依靠手中的资产去剥削劳工。从这个角度看,其实是不存在资产阶级的。作为人来讲,追求幸福生活是每一个人的天性。老革命也好,革命后代也好,还是普通民众也好,每个人都会向往幸福,渴望富裕。这与道德、信仰无关。

如果十年文/革改成十年大力发展轻工业、养殖业等民生产业的话,当时DD的那些所谓资产阶级,很可能就不会蜕变成真正的资产阶级。我们的公有制经济要是实行的好,没有出现头重脚轻的局面,而是轻重工业等量齐观的发展起来,民众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能够享受到富裕平等自由的生活,那就表明我国的社会主义取得了成功。也就不会有现在的改开了。假如,从66年后,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做出以上调整的话,现在的中国应该是一个政治清平,经济繁荣,国力强大,民族团结、民主法治的真正社会主义强国了。

当然以上所言,仅是一己之得。而且,每个时代都有其局限性。毛/主席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列强环伺的年代,**也是从腥风血雨当中走过来的。因此,战斗的警惕性特别高。对斗争也会过于敏感一些。那时候的人可能民族主义思维更浓。因此,对民生反而看得淡一些。这一点与现代人截然不同,所以在经济的发展模式上,侧重点完全不同。改开前与改开后,发展的思路要是能综合一下,中国也许会发展的更好。也就不会产生现在这些问题,甚至根本就不必走发展私有经济的道路了。

总之,我总觉得我们对无产阶级的定义上出现了问题,而这种误判导致了政策上的一系列反复。毕竟,人得依赖于资源才能存活,所以就不可能完全无财富嘛!因此,我觉得无产的定义应该是无剥削性资产。也就是说,无产阶级可以有资产,但这些资产不能拿来剥削别人。这样的无产阶级,才符合**的定义。还是那句话,**不应该贫穷。**应该是人人富足主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