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部分 (第1/4页)

君宝一边胡思乱想着,一边往山下而去,不觉间便来到了山脚,抬头,蓦然嘴角弯起,脸上笑意绽放。

“呵,家,我还是有的啊!虽然只是两间茅屋。”

几十户的小村子,靠近村边有一简陋的小院,两间破茅屋,几株经不起肃杀秋风已完全凋零的树木,一位衣衫褴褛严重驼背的老妇人。

这一切在君宝眼中就代表着幸福。

君宝故意加重了脚步声,借以唤起老人的注意,接着便微笑着向满脸惊喜的老人急走过去。

其后数日,君宝便在小村中住了下来,与干娘相依为命,享受这难得的温馨。期间他三位师兄、明见明性等也时常过来看望,众人依旧如往昔一样,或谈经或论武,丝毫没有生分。众人不在时,君宝或做些农活,或陪干娘聊天,日子如此悠悠而逝。

严冬匆匆,上元已过,春气萌发。

此时君宝已蓄起了一头浓密油亮的头发,虽然还不足以高挽,但其相貌清秀,再着上一身灰白色的书生长衫,便已完全一副乡间秀才模样了。

这日晨起,君宝背上一个简单的包袱,告别干娘等人,踏着朝辉,正式踏上游方之路。

一路上,君宝或学谪仙人踏访名山做仙游,拜访闲人隐士,或安居乡间为行医,悬壶救世,如此走走停停,这一日临近黄昏,便来到了古都长安的地界。

长安,自周以来,几度繁盛,尤其在汉唐时代,更是繁荣到了极点,然而,唐末至五代百余年间,群雄逐鹿,王朝迭起,朝兴暮更,战乱频繁,民不聊生,饱经战火的古城也衰败了下来,原本风物秀美的名胜,高楼广厦,寺庙殿堂,大遭毁坏,只落得殿堂人稀,寺塔颓斜,满地衰草无人理,昔日王孙无影踪。及至宋朝,长安不为都城,物换星移胜景难再,便再也不复往日的繁荣了。不过樊川、御宿川等地的景色仍为许多文人墨客所向往,像寇准,韩琦,苏舜钦等人都曾足及此地,登临怀古,满眼忧伤,尽化诗章,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优秀的篇章。

夕阳照古城,又值清明时节,古道两旁坟茔簇簇,更增悲凉,令君宝也不禁叹息连连,忽然闻得悲声隐隐,发自一座路旁孤坟,呜呜的晚风之中,一孤独的身影正跪俯于坟上,哭的戚戚咽咽,令路人伤心,看其背影只是一位年纪不大的女孩。

“何日这世间才能消除饥苦,不闻悲声,合于大同。”

君宝望了片刻,这才摇了摇头,举步入城。

次日,君宝简单吃过早餐,便在古城中漫步,但觉古韵悠悠,古都风范犹存。转入一条街,便觉药香迎鼻,君宝不觉莞尔一笑,“定是这里了!”

西来路上,他便几次三番的听闻这里有一位神医圣手胡先生,医术高明,而且医德昭昭,深受方圆百姓们的爱戴,呼之为“赛华佗”。

济世草堂前,时有病人出入,庭前有几名弟子或诊断或抓药,竟然有序。君宝拾阶而上,一名弟子迎道:“敢问这位相公有何贵干?”

这位弟子一边问,一边将君宝向旁边的客厅引去。中医讲究望闻问切,自然是看出君宝应该没有什么病症,小小细节便可见其眼力了。

弟子便如此,可见其师傅“赛华佗”定然更不一般了。

君宝笑道:“请问胡先生在家么?小生自嵩山而来,特来拜访先生!”

见他有些犹豫,知道平日来拜访的人定然不少,可能胡先生怕人打扰有所吩咐。

于是接着道:“呵呵,小生也自小研究岐黄之术,听闻先生大名,特来拜访!”

“大师兄,这里有位小哥来拜访师傅。”

这时从内院走出一位青年,看去二三十岁,却成熟稳重,行动间显出功力不错。他上下打量着君宝,见其衣衫朴素,从容淡定,便以为他是那位大家的弟子,师傅的朋友,于是道:“敢问小哥大名?”

“张君宝!”

“哦,莫非是华山悟剑的张君宝么?”青年有些动容。

君宝微微一愣,没想到连他们都知道了。

青年笑着解释道:“前段时间,西凉的几位史家哥哥曾经来此,曾说起了此事情,将小哥可是敬佩有加。”

君宝这才恍然,见他又疑惑的看着自己的头发,便摸着头发笑道:“我如今已经还俗,这次特地四方游历了。”

青年一边热情的将君宝往内院引去,一边介绍自己。他名叫胡青山,是胡先生的儿子,子承父业,一身医术也相当精到了。

在内院终于见到了大名鼎鼎的赛华佗,但见其有四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