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 (第1/4页)

国内那样。最终我取了最稳妥的选择,买了一大束的黄色郁金香,虽说俗了点,但终归是中西通吃、老少咸宜。末了,我还不忘问苏永康,他的家人是否有花粉过敏者。在得到否定的答案之后,我放心的捧着花,重新上了车。

车子转进一幢高层公寓的地下车库,苏永康家已经到了。并不像美国电影所演的那样,中产家庭就是独门独院的二层小别墅,奥克兰繁华的市区里是不会有那么多空地的,许多中产家庭还是会选择住高级公寓的。不过据苏永康所说,他们家在奥克兰市郊确实还有别的房产,只是全家渡假时所用,面积也并不算太大。

电梯停在16楼,这是一层只有两户的公寓,左手边的一家,就是苏永康家。开门之后,宽敞的客厅尽收眼底。苏叔叔和苏家阿姨热情之前是坐在沙发上看电视,见我进门,立即起身热情的的招呼我。他父母年纪和我父母相仿,再加上带有青岛口音,让我倍感亲切。

我连忙把手中的花递了上去:“叔叔阿姨,我第一次来,也不知道你们喜欢什么,就买了束花,觉得这东西挺好看也挺好闻的。你们别怪我不会买东西。”

“这就是高兴吧,大明星能来就不错了,还买什么东西啊。”苏家阿姨笑着说道。她带一副银色框镜,很知性的感觉,不愧是大学教师。

“就是,人能来就好,我们家永康也够大面子的,还能请来NBA的球星啊。快来,这边坐。”苏叔叔身材保持的很好,也是一副儒雅知文的样子。他接过了花,顺手把我的花替换进了客厅里的花瓶里,然后让我坐到沙发上去。

“叔叔阿姨,你们说哪去了。我就是一普通打球的,哪算什么明星。永康是我朋友,我早该来拜访你们的,只是一直找不到时间,一直拖到现在才来,你们别怪我不懂事就好。”我这话都是发自内心的,苏永康是我在美国唯一的朋友,我对他的父母自然多了一份亲切。

“孩子,说这些就见外了。我们知道你工作特殊,忙的很。听小康说你最近受伤了,要不要紧啊?”苏阿姨关心的问我。

“阿姨,没事的,小伤。您看,就这么点,过几天就好了。”我把右手伸过去给她看,示意我没什么大事。

“高兴啊,叔叔提一个建议,你看如何?我们俩一早就离开了青岛,在美国很难有机会再听乡音,今天晚上,你能不能不说普通话,只和我们说青岛话?”苏叔叔笑着向我说。

“行,当然行。没问题,我也早就想说青岛话了。”我用青岛话做了回答。

“哈哈,还是这个标准,明显要比永康的地道。”苏叔叔笑的很开心。

“那可不是,我没语言环境。就听嫩俩说,不可能彻底学地道了。”苏永康抗议道,的确,他的青岛话说的不伦不类的。

“好了,你们先聊着,我去厨房给你们做饭。高兴,今天就尝尝嫩阿姨的手艺。”阿姨说完,就了去厨房。他们家的厨房和餐厅是打通的,只有一个简单的玻璃隔挡,看起来空间很宽裕。

我们三个男人就坐在沙发上聊天,苏叔叔学识渊博、妙语连珠,听他五湖四海的侃山,着实是一种乐趣。不多久,苏阿姨那边就喊苏永康过去帮忙收拾餐桌。我听了之后,也主动请缨,过去帮忙。

“你是客人,哪能让你动手,你坐着就好。”苏阿姨不想让我动手。

“阿姨,那么见外干嘛,我已经是来蹭饭的了,哪还能只吃不干活啊?再说,我很久没有这种一家人收拾饭桌、端盘子端碗的感觉了,你就让我动手吧,在美国做这个也是一种幸福。”我笑着挤上前,非要动手。

苏阿姨拗不过我,只能答应。不多久,菜已经全部上齐,我们四人也按宾主落座。菜全是地道的家常菜:黄瓜拌海米、酸辣土豆丝、辣炒蛤蛎、酱闷茄子、茼蒿炒肉、清蒸鲳鱼、红头鱼汤、外加三瓶青岛啤酒。看着这些熟悉却又陌生的菜肴,我不禁食欲大动。但还是忍住口水,和阿姨瞎客气一番。

“你啊,就别客气了。来这就跟到自己家一样,不用拘束。来,吃吧,尝尝阿姨的手艺,肯定没嫩妈做的好吃,但你也得多捧捧场昂。”阿姨笑着说。

“哪来,哪来,阿姨太谦虚了,就看这菜相吧,就肯定很地道,没挡了。”嘴上虽然没回应阿姨,但心里我还是认定自己老妈做的菜最好吃,这点没办法,世上只有妈妈好啊。

“好啦,嫩再叨叨这饭就好凉了,光说不练那叫棒槌昂。赶紧动筷子吧。”苏叔叔催我们了。

大家笑着说好,刚要下筷子,突然,门铃响了。“恩?是谁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