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部分 (第1/4页)

当天下百姓得知了大烟的危害后,乾隆立即下旨,封了各地的烟馆,并差遣官员们捣毁烟窖,把缉获的大烟悉数点燃焚烧。在浓浓的烟雾中,百姓们看到了朝廷对子民的关爱。

毕竟,这大烟如今只有小老百姓在抽,而且多数都为汉人。即便是这样,满人的皇上竟也能为这小部分人,拨出那么多人力劳力,特地为百姓们解说。这不是爱民如子是什么?往日天高皇帝远的隔膜,一下子缩短了,并大大提高了乾隆在民间的威信。

乾隆在圣旨上指出,大烟确实能卖大钱,但烟商得的都是昧心钱。而这些大烟,都是从大不列颠的洋人手里买来的。乾隆话中的意思,只要是聪明些的,都能明白。和洋人做生意,行!但一定要看到手的是什么,不要为了谋利,便祸害自己的国人,自己的同胞手足。

乾隆更下旨常年贴于城门口。上门写着,今次一役之后,只要是卖大烟的商户,就定为勾结洋人,祸乱大清的反贼。轻者,抄没家产,游街十月以儆效尤。重者,全家问斩,余者流放边陲,披甲为奴。当然,有罚就有赏。其下写道,知情举报者,如若属实,赏银百两。

如此一来,别说是贩卖阿片谋生的商户,就连远渡重洋前来传教的洋和尚,亦被激怒的百姓扭送到衙门口。让传教士痛哭流涕的是,自己存身之所,已被愤概的百姓们砸个稀烂,连同那教堂窗户上的漂亮彩绘玻璃,都成了众人脚底下的废墟。

传教士们一个个诅咒发誓,自己从没有买卖过阿片,更从未破坏过大清的和谐。而且,他们都是抱着一颗热忱的心,踏上这块陌生的土地的,来这里是为了传播主的福音。

传教士们为了显示自己的无辜和诚意,纷纷提笔写书信,说是要寄回自己的故乡,让他们祖国的政廷来解释这个失误。传教士信誓旦旦的表示,阿片从大不列颠流入大清,一定是个误会。即便不是误会,这些阿片,也肯定不是自己国家的客商,卖给大清商人的。

传教士在衙门里软磨硬泡、死缠烂打、百般阿谀,唯一的目的,就是恳求朝廷保全自己的财产和人身安全。各方官员得了上令,把传教士写的信送往顺天府,呈上乾隆的御案。天佑当夜拆信查看,并按照对方的字迹,重新书写内容后,按上由工部巧匠仿造的私印,再命人送往大不列颠。

其后,乾隆下暗喻,命衙役送传教士们回了住所,并在每个传教士身边,指派两人贴身保护。让传教士感到苦恼的是,官差随时随地跟随着自己,以保护的名义进行监视,而且还是自己求来的。传教士们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然,他们足下踏的是大清的土地,头上顶的是大清的苍天,想要讲什么私人空间,那便是扯淡。传教士们唯独能做的,就是日复一日的向上帝祷告,祈求祖国来人,接替自己的位置,送自己回故乡。或是,女王皇帝陛下派遣使者,来大清替自己撑腰。

可怜,他们不知道的是,自己寄出的信件早已在中途换手,他们的哀求只怕永远也无法达成。传教士们只能在无止境的祷告中,逐渐的绝望。当然,这些都是后话,按下不表。

朝廷的动向瞬息万变,众人见皇上不动声色的压下了跋扈的老臣,一个个夹紧尾巴做人。一时间,对皇上提出的政令,皆不敢违逆。甚至,当乾隆在奉先殿为天佑主持敕封仪式时,都纷纷送上厚礼。自然,他们也没有失望,在他们送礼之后,那些老臣、旗主、铁帽子们亦不甘落后,各自备上贺礼请天佑笑纳。

这一连串的风云突变,让所有朝臣傻眼的同时,更使宗室子弟暗暗称奇。就连浪荡不羁的和亲王弘昼,都收起了玩心,悄悄计较着眼下的情形。

弘昼一次次装死胡闹,成了百姓口中的荒唐王爷,一来是由着自己的性子,二者是免于让皇上忌惮。弘昼一直以为自己很了解自己的四哥,没想到,自从乾隆南巡回来,对方的所作所为,往往使他摸不着头脑。

弘昼苦恼的同时,他的亲生额娘耿太妃也在为儿子焦急。耿太妃虽是女流之辈,不管外院之事。可她到底是陪着雍正走过九龙夺嫡,又生下儿子并好好养大,托着弘昼登上亲王之位的女人。耿太妃好歹只有这么一个儿子,哪里能见他如此伤神的样子?

耿太妃深知,乾隆是个心思重的。但太后钮祜禄氏,却是个颇重情意的女人。而且,弘昼从小养在她身边,真要有什么事,让太后在皇上面前劝说几句,皇上不看僧面看佛面,皇上这个孝子总不会让太后为难的。

打定主意后,次日,耿太妃便向宫内递了牌子,说是想进宫见太后叙旧,实为旁敲侧击。耿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