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部分 (第1/4页)

“好。”

目送天佑远去的身影,云鹤右手握拳,掌心上的湿润,仿佛从来没有过。

作者有话要说:这两天一直低烧啊,我好难过。哭~~求安慰,呜呜~

谢谢大家给我回帖,谢谢,我都看了。谢谢大家还记得我,感动极了的苍霞,呜呜~

127谁的错

魏清泰等人是以谋反论罪;至于这些年在内务府中贪赃渎职之罪,不过一笔带过。内务府上下本是盘根错节抱成一团;然谋逆是诛九族之罪,此时能把自己撇清就不错了,谁还敢上前蒙蔽视听?因此;内务府这块坚石;瞬间成为散沙。

实则,魏清泰反叛当日,在皇城外也设下了埋伏,欲把阿哥府、一品大员的家宅、有权势的红带子都掌控在手中。如此,即使内廷中计划不顺,也能叫人投鼠忌器。便是事败身死,也有那些皇子,大员的家眷与他陪葬。只怕到时大臣明面上不说,心底也会迁怒皇上吧?那他的死,也不亏。可惜魏清泰不知,天佑早命清风门的人紧盯着顺天府内外,把干戈化为虚无了。

更有几个多年受魏清泰好处,接了魏家暗示的外官,被清风门暗中监视,只待风波宁静后,与内务府的蛀虫一同清算。这是后话不提。

反贼的判决在乾隆的干预下很快下达了,魏清泰等几个祸首凌迟处死,其家眷五族内年满十四的男子判斩首之刑,女人、孩子、奴仆发配至边城采石场遇赦不赦。至于五阿哥永琪,则因过于思念亡妻忧思成疾,卒于乾隆二十年五月四日。知情的朝臣们自然不敢多嘴,这亲儿子都能赐死,还指望皇上念他们的旧情吗?

谋逆一众行刑之日腥风遍布皇城久吹不散,重臣们每日上早朝战战兢兢,连街道上的路人都行色匆匆,不敢喧哗多语。其后永琪出殡,皇上表示而今的内务府等同于小国库,不仅要张罗宫中用度,其中还要拨出款项给政绩卓越的官员,阿哥的丧礼如何能公器私用,自当一切从简。这么一来,大臣们更是低调行事,就怕说错一个字,做错一件事,引得皇上至今未能发泄的怒气,全宣泄在自己身上。

压抑了半月余,在朝臣们恨不得结伴壮胆告病请休的当口,西北传来回疆大捷的喜报,乾隆阴沉的脸上总算出现了一丝喜色。重臣们弹冠相庆之际,有消息灵通的得知此次征战不仅收复了回疆,甚至把红花会那些反贼给一网打尽了,难怪皇上喜不自禁。不过这么一来,难不成当初皇上遇刺的消息还真是反贼闹出来,为了使朝政不稳,动摇出征将士军心的?

思及此处,众臣不免暗叹为帝不易。想想吧,国库空虚却遇上回疆叛乱,反贼来凑一脚不算,皇子内臣竟挑此时造反篡位……果然,还是对皇上太苛刻了。皇上也是人啊,以前虽有些好大喜功,可如今看来,作为君王还是贤明的,要真被五阿哥之流登上了那位子,他们还不都抹脖子去?

大臣们猜度着还在斟酌的旨意,如‘改发令’,想来是皇上因为红花会这些反贼才闹出来的。‘改发令’若真施行,那满汉一家亲就不是口头之言了。汉民定会觉得皇上对他们与满人一般,一视同仁,于国,于社稷都是好事。这些年各地百姓也算安居乐业,一旦他们认为皇上是个好皇上,反贼又用什么借口鼓动人弑帝灭清呢?

因此,一直争执不下的旨意就这般通过了,使乾隆有些恍然。其实,这些旨意确实是要推行的,但并不是当前,也不是一齐下旨,而是要徐徐图之。只是为了逼令嫔等人狗急跳墙,先取出一用罢了。一来可以把令嫔、魏清泰‘逼上梁山’,二来,也能让大臣们心里有个底,别到真要下旨的时候再来纠缠不清。没想到,红花会的覆灭引出了意外的结果。

大军凯旋而归,又迎来‘改发令’,百姓欣喜若狂。连提着忐忑之心而来的阿里和卓,都感染了欢闹的气氛,稍稍放下心头的不安。他这次是以战败者的身份入京,请求大清皇帝宽恕,并表示诚服于大清的。当然,归顺不是嘴上说说的,他带来了回疆的珍宝,他最珍贵的女儿含香。阿里和卓相信,即便是看惯了各色美人的皇上,也会倾倒在含香的石榴裙下。

怎奈,阿里和卓不知道的是,在他松了口气的同时,含香却在为自己的命运抱不平。阿爹说她是回疆的圣女,所以她必须讨好大清皇帝,来换取族人安泰的生活。凭什么呢?圣女又不是她想做的,浑身带香也不是她讨来的,全族的女人,为什么只有她要做出牺牲?

再说,阿爹也不是只有她一个女儿,不是还有青铜姐吗?为什么不是送她来和亲呢?难道,是因为她有喜欢的人了?含香锁起烟眉狐疑道,可是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